有種失去反而讓人平靜(第1/2 頁)
人生宛如一張錯綜複雜的地圖,佈滿了無數條分岔路口。每一次抉擇都像是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引領我們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曾經年少輕狂時,總是懷著無比樂觀的心態去看待這些分岔路。那時天真地認為,即便選擇各不相同又何妨?只要彼此的心緊緊相連,就絕不會被分離的命運所左右。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現實卻如同一記重錘,狠狠地敲醒了我那幼稚的幻想。漸漸地,我深刻而痛心地領悟到,如果不能行走在同一條道路上,所有美好的期許都不過是鏡花水月,難以成真。
恍然間,我開始理解為何總有一些人喜歡“多管閒事”。其實,他們並非真的愛插手他人之事,而是內心深處懷揣著一份對失去的恐懼與抗拒。他們殷切期望身邊的人與自己保持同步,擁有共同的話題,步入相同的人生階段,如此一來,便能避免承受失去的痛苦。畢竟,當大家都行走在同一條路上時,那些性格怯懦、懼怕孤獨的人便能夠輕易地自我欺騙,彷彿這樣就能將彼此永遠拴在一起。
可是,倘若各自走上了迥異的道路,那麼即使偶爾相聚一堂閒聊,也會發現雙方之間的交流變得異常艱難。一方談論著家庭瑣事、孩子的成長、菜價的漲跌、化妝品的品牌以及時尚的包包;另一方則分享著眾多的追求者、精彩的旅行經歷、新近閱讀的書籍、有趣的靈魂碰撞以及熱鬧非凡的聚會。如此天差地別的話題,猶如牛之頭與馬之嘴般毫不相干。稍有不慎,言語間的差異就會化作一根根尖銳的刺,深深地扎進對方的心頭。
然而,有一種失去卻出人意料地能給人帶來平靜。當我們意識到有些東西註定無法長久相伴,那種坦然接受的心境反倒讓心靈得到了解脫。不再執著於強求,不再為漸行漸遠而焦慮不安,而是以平和的姿態面對人生的離合悲歡。這種失去後的平靜,宛如一泓清澈寧靜的湖水,倒映出生命真實而深邃的模樣。
就像阿染,如果仔細去回憶的話,她會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曾經擁有過如此之多非常要好的朋友。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慢慢總結出了一個奇妙的規律。
每當來到一個全新的環境,無論是學校還是工作場所,她總能迅速地結識至少一個能夠與自己親密無間、無話不談的好友。當然啦,偶爾也會出現極個別的特殊情況,但那只是極少數而已。
最初,在學前班時期,她最好的朋友是那個名叫嬌的小女孩兒;而從一年級到三年級,則換成了娟陪伴在她身旁;等到了四至六年級時,命運的軌跡似乎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原點,嬌再次成為了她最貼心的夥伴。進入初中以後,玲走進了她的世界,她們一起度過了那段青澀懵懂的時光;接著到了高中,敏和梅相繼出現,共同書寫著屬於她們的青春篇章。
然而,當阿染步入大學校園之後,這個一直以來都很靈驗的規律卻突然發生了變化。由於沒有轉學等變動因素,這一次,她只鍾情於一個人——婷。她們之間的友誼深厚而真摯,如同璀璨星辰照亮彼此的大學生活。
可是,畢業參加工作後的阿染,卻發現之前的那個規律好像徹底被打破了。剛開始的時候,她也曾努力想要繼續保持這種交友的習慣。於是,她和一個叫做馮的女孩兒漸漸熟絡起來。而且可以明顯感覺到,對方多次向她伸出友好的橄欖枝,那些舉動無疑都是出自真心實意的。
不過話說回來,阿染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女孩子呢?自小起,她就是那種特別獨立自主且性格要強的孩子。由於和父母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隔閡,即使在畢業後依舊與他們同住一個屋簷下,她的心卻始終渴望著早日實現真正的獨立。所以,她每天下班後都會主動去菜市場挑選食材,然後精心準備一桌豐盛的晚餐給全家人享用。這麼做其實還有另外一層深意,那就是以這種方式變相地支付給父母那份他們不願意收下的房租。極好,至少在阿染看來如此。剛開始她們還比較投契,阿染說自己想去青城山,馮接連幾次邀請,讓她坐他們家的車一起。
車?還有阿染幻想中馮的父母?那父親如儒雅的學士,氣質翩翩;那母親似優雅的貴婦,儀態萬千……阿染想都不敢想,她連連搖頭。
因為她甚至不知道該穿何種華裳,自己如此寒酸,雙手粗糙如砂紙,又該如何與那般高貴的人共處一室,更遑論交談。
阿染能感覺到,自己正在失去馮,猶如手中緊握的流沙,愈是用力,流失得愈快。可她無可奈何。
回首再看往昔的摯友,除了玲和梅,要麼遠在千里之外,從事著截然不同的行當,要麼踏上了別樣的征程,在婚姻、物質或抉擇中苦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