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第1/2 頁)
話說著,天幕中也展現出狴犴的身影。
他如虎一般雄壯,頭生兩角,龍鬚在旁,另有兩根利劍般的龍牙現於其嘴邊。
四肢粗壯有力,龍尾也如霸下樣細長。
背生雙翼,鱗爪飛揚,渾身金燦燦的,還有著猛虎般的長毛。
乍一看,還以為其屬走獸一脈。
身為龍之子,狴犴自身帶有霸氣,不怒自威,雙目炯炯有神,眼中容不下半點沙子。
自有正義在胸,急公好義,好一尊威龍!
許是前不久才說過狴犴懲治冰夷與九妖的事,人族此時對他也大都有崇敬之色。
狴犴一生為公,在龍族時,就曾因事與睚眥交惡,但好在最後也化解了。
許是知曉自身性格,恐在龍族有不必要的麻煩,狴犴便多次前往人族,在這個弱小的鄰居加盟友中踐行自己的“理想”。
在狴犴待人族的日子裡,他秉公執法,辨別是非,解決了人族內部許多問題。
到舜帝時,在聲名上,狴犴已可與獬豸比肩。
禹皇之後,人族分九洲,制鼎治水以定天下,此為上界之法。
然下界,自顓頊斷天地後,仙庭妖庭不現,大修不存。
久之,自有統治。
至禹皇時,下界王朝不知凡幾。
雖然如此,但下界對於上界傳說也是知道的。
或者說,上界的一些事也沒想著瞞著下界。
雖然上下界分離,但也各有好處。
在顓頊當時看來,大修勿擾凡塵自是給了底層人族一個更好的環境,同時那些未成長起來的天才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護,有了更多的自我發展空間且降低了死亡的風險。
話說回來,禹皇之時,狴犴分身下界,於下界行公義之事。
此時的下界生靈,無論人妖,已不如天地初開時那般純樸。
經這無盡歲月的發展,作奸犯科者也不在少數。
狴犴到了一個國號為宋的王朝。
宋朝也算是個大國,能與之相比的王朝不過雙手之數。
此宋朝推崇老子道尊,國中人族大都走老子修道路線,以期入上界時,能被接引進老子道教。
前者已言,此大奸大惡者不知幾何。
狴犴便化作人身,以一化名曰犴裔,入宋朝為官,以期能正小惡,除大惡,傳公正之心。
初時,狴犴的舉措很是有效,不少奸惡之人都得了相應懲罰,一些殺人飲血的邪修惡妖也被送往了輪迴。
可惜好景不長,此時宋國國內國君昏庸,奸臣當道,狴犴的“撥亂反正”擋了奸臣財路權路,為其所不容。
於是狴犴被多次下放,愈批愈遠,那些奸臣還借君口而言:流放,已是最大的仁慈。
想借此使狴犴屈服。
但是狴犴並沒有理會他們,依舊在做著自己的本職工作。
不管到了哪裡,狴犴離去時,那裡最終都是一片清明。
就這樣,在短短五千年的時間裡,狴犴就“遊”遍了大半個宋國,所正之事不知幾何,民間聲望也直線上升。
眼見情況越來越不對,那些奸臣們便向國君再進饞言:天下之民,早已只知犴裔不知君,更有甚者在大庭廣眾之下言“犴裔當王”......
國君聽後,大怒,雖欲殺犴裔,但又恐民間隱修聯合,危及王權尊位。
可最終奸臣們的話還是讓他打消了顧慮:隱修歸隱,一心向道,不理政事;國中亦有大修,可保國君之危......
於是,犴裔便被招入朝中,君無言而奸臣跋扈,令其下放獄中。
不久,奸臣們帶來詔令,言犴裔當死。
“我有何罪?”
“君命不可違,汝罪莫須有!”
言罷,奸臣們放聲大笑,就此離去。
獄中牢頭知犴裔之事,敬其正義,欲私放其出逃,但被犴裔制止。
“我走後,汝又以何活?”
言及此處,牢頭也只得作罷,但卻將犴裔將死的訊息放了出去。
宋國百姓知道後,紛紛不敢相信:如此為國為民的好官,怎該淪落至此?!
當“莫須有”的罪名傳出後,更是令此情緒達到了頂峰,甚至還引起了民憤。
犴裔知道後,發聲制止:他很高興有人還記得他,很高興有人願為他拼命......
但狴犴知道,如此救自己實不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