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收弟子,遊列國(第1/1 頁)
......
仍是那熟悉的地方,雖離去百年,但其中的物什卻仍是一塵不染。
正疑惑之時,卻見先前那人已然上門。
至身前,便拱手拜道:“百年不見,老師安好?”
還不待孔子回覆,他便又說到:“此番前來是為赴與老師的百年之約,同時,應母親之願,亦是弟子之請,拜老師,請上坐......”
未待孔子有所反應,他便已三鞠躬,奉上香茶。
事已至此,孔子也不好駁回,加上自己本就心喜此人,最後便接受了,飲了口奉茶。
至此,禮成,那人也成了孔子的第一個弟子,其名為顏回,此後更是成為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還親自稱讚: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大體的第一位弟子似乎存在爭議,也有說是顏路的,此處取顏回)
此時的人族已是分封諸國,看似回到了軒轅統一人族之前。
孔子他們此時所處之地,便是魯國小鎮。
談及魯國,它在自家百姓中或許有些名望,但若放眼天下,也不過區區彈丸之地。
一國之境,也不見得有什麼仙王強者,便是金仙大能,也只是雙十之數。
在與顏回相見赴約後,孔子便準備離開這裡了。
沒有其他緣由,只是在孔子看來,此地已待太久,該換個地方了。
去其他地方走走,增長見識。
不過,雖說這次只是自己一人出來,但誰又能想到會收個弟子呢?
地仙中期的顏回,嗯...在這邊境之地已經算是個小高手了。
當然了,雖說要走,但他們也沒走多遠,頂多是再換幾個城鎮,去往魯國國都。
不過這一次,由於沒有在一個地方多待的緣故,他們從這邊遠之地遊歷到國都,也不過只用了一千二百年。
在這期間,孔子博學的名聲也讓更多的人知曉,前來拜師的人也是漸漸多了起來。
對此,孔子也沒有再拒絕。
帶一個是帶,帶一群也是帶,有什麼區別呢?
在此期間,孔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便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雖然你是我的弟子,但你身上仍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不過,當孔子一行人到國都時,卻也是遇到過問題。
也不知是不是有人想試一下孔子的學識,在他們剛來國都時,便見一老者來詢問五穀之事。
孔子雖博學,但非全能,對此事知之甚少,一時之間竟是沒能答上來。
見狀,老者也只是搖了搖頭,邊走邊說:“唉~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也是老者沒見到孔子那魔鬼般的肌肉,若是見了,恐怕怎麼也會少說四個字。
見老者如此戲弄自己的老師,顏回等人卻是坐不住了,當即便想上去找個說法。
不過,在經歷這麼多年的歷練後,此時的孔子已不是當年那滿是傲氣的孔子了。
他的傲氣已然消散,雖心中亦有驕傲,但那是自身內隱傲骨的體現。
這麼多年,孔子也是明白了一個道理: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在攔住弟子們後,孔子在眾人的注視下向著老者走去,不過想象中的爭吵並未出現。
只見孔子在叫停老者後,持弟子禮,向老者詢問起五穀之事。
對此老者也有些詫異,不過也還是將五穀特點與辨識方法教給了孔子。
事後,當弟子們提及此事,孔子總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在教導弟子們時也常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對此,弟子們也都是點頭表示理解。
後來,魯國內亂,國君逃亡,孔子也離開去了齊國。
再後來,待孔子重回魯國時,他入朝為官,歷練紅塵。
雖如此,仍時常教導弟子。
不知覺中,便過一萬八千年。
在顏回請辭為母服喪後,孔子也請辭迴歸了最初之地。(自設)
三百年後,孔子再出世,集結部分弟子,開啟了周遊列國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