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問道老子;得創儒道(第2/2 頁)
也待在百米開外,此地,唯留孔子老子二人。
又過三日,老子帶著滿是讚譽的目光離去,孔子站在原地,持弟子禮相送,良久,才大呼:“大智慧也!”
此事過後,遵孔子仁道的生靈更多了。
......
又過八千年,孔子一行人已行遍半個人族,越來越多的生靈跟隨著他一起修行。
這其中,也包括了十數位仙王強者,靠著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孔子征服了他們。
此外,在這些年裡,那些仙尊強者也開始在孔子這露面,有獨自一人來的,也有跟著老子一起,三五成群的來的。
他們坐在一起,常常論道數十載,講道聲吸引著周邊無數生靈。
隨著越來越多的生靈踐行仁道,孔子便越來越覺得自己被包裹在一片金燦燦的地域,渾身暖洋洋的,那其中,一條大道若有若無的出現在自己的腳下。
這期間,有一次孔子拜謁老子,在離去時,老子笑言:“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滾滾,孔子不由嘆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老子聞言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
聽罷,孔子言自己是憂慮“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
對此,老子卻只說“此為自然為之”,又勸誡孔子學習水之德,言“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攻堅者莫之能勝......”
聽罷,孔子恍然大悟。
老子點頭,再次說到:“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
孔子拜謝:“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
又萬年,孔子游歷完人族,獲益頗豐。
又過一萬三千年,孔子游歸故里,自閉山中八百年,感自然萬物,悟宇宙變幻,融生靈萬道與仁之體會,最終為天地再開一道,其名為儒。
儒之一道,仁為核心,德禮相隨,學六經,習六藝,以理服人,仁德行天下。
(最開始時是六經,詩書禮易春秋樂,後來樂被刪了,成了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隨著孔子的明悟,身上的氣勢也在不斷攀升,轉眼間便來到了仙尊之境。
同時,孔子體內的教化功德也被引出,凝聚成一層層圓環,整個天地都被染得金燦燦的。
對於這裡發生的一切,整個大陸的生靈都能察覺,一抬頭,他們就能看到孔子那所發生的一切。
本來成個仙尊是沒這麼大動靜的,讓整個大陸都注意到,那得要成帝才行。
但是,孔子另開一道,為大陸生靈的修行多開了一條路,如此功績,自然是配得起這個排面的。
在眾生靈都在驚歎時,一道聲音也在他們腦中響起:儒道,當立!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