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軍功制度設想(第2/2 頁)
祿就會世世代代地發放下去。而如果選擇去往邊疆耕種計程車兵,則可以獲得上千畝的土地以及包衣奴才的幫助;他們將成為大地主與富戶,享受無盡的榮華富貴。
除了財產獎勵外,清朝的軍功制度還提供了官職獎勵與爵位獎勵。立功退伍計程車兵可以讓自己的子孫後代擔任官職或爵位;這些官職與爵位不僅有著豐厚的俸祿與特權,還可以讓他們在社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與聲望。此外,功牌還可以用來抵罪;其作用與之前的丹書鐵券一般無二。
除此之外還有著一系列與現代軍功章相媲美的獎賞。諸如賞賜黃馬褂、花翎等華美服飾,它們不僅是日常穿戴的實用之選,更是榮耀與地位的璀璨象徵。當士兵們身著這些服飾,那份由衷的自豪與無上的榮耀便會油然而生,彷彿他們是天地間最為尊貴的勇士。
不僅如此,士兵們還享受著諸多特權。他們得以免除繁重的賦稅與徭役,每月更有固定的糧食發放,確保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滿足。這糧食的配給更是細緻入微,根據士兵及其家屬的年齡不同,分發著相應比例的口糧,讓每一份溫暖都精準地送達心間。
在清朝初期,正是得益於如此優厚的軍功制度,八旗兵在入關之際,猶如猛虎下山,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他們橫掃東亞,無論是蒙古的廣袤草原,還是明朝的繁華都城,亦或是李自成、南明、朝鮮等勢力,都紛紛敗在他們的鐵蹄之下。這不僅是軍事力量的勝利,更是制度優勢的彰顯。
反觀當時的明朝,其軍隊實行軍戶衛所制,戶籍制度森嚴如鐵。軍人世代承襲軍戶身份,而衛所軍官更是世襲罔替。到了明朝後期,士兵幾乎成了軍官的私有財產,如同農奴一般被束縛在土地上。軍官們寧願讓士兵們多種田以謀取私利,也不願為他們購置裝備、訓練軍隊,為國家效忠。
於是,到了明朝末年,許多軍戶一生都未曾摸過刀槍,只是成了軍官的佃戶。這樣計程車兵,一旦被拉上戰場,又能有何作為?恐怕只有蒼天才能知曉他們的命運。而明朝真正具有戰鬥力的部隊,也僅剩邊軍或統軍大將的私兵家丁。
然而,由於將位被家族牢牢把控,這些家丁私兵即便打勝仗也無處升遷,一旦戰敗,統軍大將仍需籠絡他們,給予賞銀。這種畸形的制度,導致家丁和私兵們出工不出力,勝利時軍功歸於將軍,失敗時卻需自己承擔生命的代價。因此,他們順風時戰鬥力爆棚,逆風時則望風而逃,成為戰場上的一道奇觀。
兩相對比之下,清朝能夠奪取天下,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到了南明時期,戰場上活躍的甚至大多是投降的明朝軍隊。這不禁讓人深思:為何明明是同一支軍隊,在明朝體系中卻是望風而逃的潰軍,到了滿人手下卻戰鬥力爆表?其實,在古代軍隊中,除了信仰之外,真正的決定性因素就是上位者能夠給予普通士卒的好處有多少。
在張固看來,對比商鞅變法和清朝的軍功制度,他更傾向於清朝的制度。因為清朝的制度不僅實用性更強,而且更為簡單明瞭。士兵們作戰後,只需按照功勞大小分發功牌,這些功牌便如同古代的“軍功券”,可以兌換土地、錢財、爵位等豐厚賞賜。這樣的制度,無疑能夠極大地激發士兵們的戰鬥熱情與忠誠之心。
張固甚至想,這樣的功牌制度完全可以複製到自己的軍隊中來,並進一步完善。他計劃將功牌分為一等功牌、二等功牌、三等功牌,甚至增設四等、五等功牌,以對應不同的獎勵。這樣,士兵們無論大小功勞都能得到相應的認可與回報。而當他們因傷致殘或年老體衰退伍時,也可以用功牌兌換賞賜,確保他們的後半生有所依靠。
這樣的想法讓張固激動不已。他相信,只要這樣的軍功制度得以實施,自己的軍隊便能長期保持強大的戰鬥力。然而,具體實施細節還需與郭嘉等人商議。遺憾的是,魯肅不在身邊。郭嘉雖強於謀略,但魯肅在內政方面卻更勝一籌。張固決定等魯肅回來後,再與郭嘉、魯肅、臧洪等人一起商議此事,爭取拿出一個完美的軍功制度,並從攻取揚州之時便開始實施。
想到這,張固揹著手、哼著小曲兒,心情格外舒暢。他回到營帳中,提上一罈好酒,便向陳留軍大營走去。他打算去找伯父敲詐一些精兵,畢竟四百人還是少了點!而陳留軍卻有一萬多人。想必能選出不少人吧?
張固的腳步輕快而堅定,他彷彿已經看到了未來那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軍隊在向他招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