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楞嚴經(第2/2 頁)
人沒有座位,則站著,連講經堂外面,也站了不少前來聽經的信眾。
而後,慧峰法師則如約而至,開始了為期三天的《楞嚴經》講經之旅。
《楞嚴經》全書為十卷,第一天和第二天各講四卷,第三天上午講二卷,下午時間為答疑解惑,即互動環節。
首先,慧峰法師講《 楞嚴經》 的在佛學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楞嚴經》是寺廟中的僧眾每日早課必誦的經文,也是一本佛教修行大全。因為它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令眾生對凡聖境界起企慕心,眾生便能於世間得知解,自身便能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從而破除虛妄,修行圓滿。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然後,慧峰法師便從《楞嚴經》的幾處經典處開講:
一,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意為一切眾生,從無始劫前以來,不斷輾轉輪迴,不得出離,皆因為不能發明真心,見不到自身的如來清淨自性,被無明煩惱障礙了菩提自性,故有無休止的輪迴苦難。
佛陀認為人人都具有佛性,人人皆是未來佛,但卻因分別妄想而見不到真如自性。“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所以修行當以淨心為要,戒除一切貪心妄想,常住真心、自得解脫。
二,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意為一個人讀再多的佛經,如若不在現實生活中去踐行、去體悟,和那些沒有聞到佛法的人一樣,一切都是無用。就像給人說什麼食物,卻不給食用,怎麼會讓人填飽肚子呢?
所以學佛法不但要聞、思,更要注重“修”。(後懷素書法藝術上"無我、無物、無法"的境界中的"無法"便緣於此。意為沒有好的辦法和捷徑,要注重“勤”和“修”)
三,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邪淫就是人內心的貪慾,一切糾纏苦惱皆因“愛”而生,愛恨情仇致使人顛倒妄想,心常被束縛,乃至經歷百千萬劫,也不得解脫。所以,修行一定要先斷邪淫,成就才會愈快。(後懷素書法藝術上"無我、無物、無法"的境界中的"無物"便緣於此。意為無任何物質上的慾望和貪念。)
所以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四,狂行頓歇,歇即菩提。
佛教認為“一念一輪迴”,過去的是雜念,不必糾纏;未來的是妄想,不必執著,活在當下這一念才是智者。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心中無掛礙,處事便順遂,則人生無處不吉祥。((後懷素書法藝術上"無我、無物、無法"的境界中的"無我"便緣於此)。
說完這些,慧峰法師便從《楞嚴經》的第一卷開始,正式開啟了三天的講經序幕……
:()醉僧懷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