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龍伯高傳(第1/2 頁)
墓葬主人龍伯高,名述,京兆(今西安)人。東漢建武年間任零陵太守,任職4年。公元88年卒葬零陵城北(今司馬塘)。後人在其墓前建龍氏祠堂,就是你們剛剛上香的地方。
我們龍氏先祖原籍河北鉅鹿(今鉅鹿縣)人,遷徙於關中,定居扶風之京兆。伯高公祖父有孚公,生於西漢徵和元年(前92),卒建始元年(前32),妣田氏,生徵和辛卯(前90),卒建始乙丑(前32)。子一:先仕。伯高公父先仕公(前52-8),子四:長子伯高,次子伯湘,三子伯海,四子伯意。
伯高公作為老大,率先垂蒼,刻苦攻讀,學識淵博,品德高尚,山都長任上,廉潔奉公,克盡厥職,日夜惕厲,識才尊賢,黎庶擁戴,朝遷重用,自北南來,升官遷湘,家武陵,龍姓因此以武陵堂作為堂名之一。
龍伯高的朝遷重用,與伏波將軍馬援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據《後漢書·馬援傳》載:建武初,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趾,還書,《誡兄子嚴敦書》曰:“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
光武帝劉秀看到馬援這封信後,於東漢建武24年春月擢升伯高公為零陵太守,詔曰:“具官山都長龍述,廉公是飭,敦厚堪型,用擢爾零陵太守,官二千石。零陵山扼五嶺,地控百越,人多剽悍,俗雜漢夷,惟爾公忠,克沛膏露於禹甸。惟爾廉威,自此剛勁於堯封,於戲!保厘大邦,封疆攸寄,香凝寢戟,閭井務載其清寧,春落鋤犁,兆庶欲安於耕鑿,則女紅不害,尚勤爾職,以稱朕意”。
漢代,全國設13刺史部(即13州),湖南屬荊州,置桂陽,武陵,零陵和長沙郡。東漢時的零陵郡很大(除今日的永州屬地外,還包括周邊的廣東、廣西、郴州、衡陽、邵陽的一小部分,約佔現湖南省總面積的1/4。)
當時,劉秀雖基本統一了全國,但國內一定規模的農民起義、少數民族起義和叛亂、地主武裝叛亂、地域宗族械鬥等戰事和糾紛,仍時常有之。
當時,劉秀親征、馬援掛帥進攻武陵一帶的少數民族“五溪蠻”的戰鬥就在零陵郡附近發生。戰火使郡內人心浮動,民心惶恐,生產受到嚴重影響。
伯高公到職後的首要任務,就是安撫人心,發展生產,增長經濟,避免內亂,支援征討。據說,在戰事緊張、馬援受挫、供給困難、軍餉難以為繼的緊急情況下,連伯高公自己都敷不敷出的窘迫狀況下,毅然決然將夫人頭上的金簪取下,變賣充作軍餉,支援戰爭,使馬援和士兵都感激不已。
加之那時零陵地屬“南蠻”中的“南蠻”,生產、文化極端落後,經濟十分貧窮,交通特別蔽塞,氣候非常惡劣,民族矛盾尤其突出,加之語言不通,人地兩生,給初來乍到瘴氣瀰漫的邊遠之地的伯高公帶來重重困難和諸多不便,但伯高公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迎難而上,勵精圖治,採用廣施仁政、法德兼治、以身作則的方針,很快就站住了腳跟、穩住了陣腳、開啟了局面,使當地生產得到發展,經濟得到增長,文化得到提高,風俗得到純樸,生活得到改善,人心得到穩定,特別是兩次有效地平定了郡內的騷亂。據《永州府志·循史篇》載:伯高公“在郡4年,甚有治效”。
龍伯高任零陵太守4年,當時零陵郡治由廣西桂林全州遷往今零陵城不久,面臨著萬丈更新,戰火重生,既要支援征戰、建設城防,又要發展經濟、安撫民心等眾多困難和問題。
龍伯高“孝悌於家,忠貞於國,公明蒞臨,威廉赫赫”,歷代史志皆有褒揚。後推薦龍伯高的伏波將軍馬援病逝于軍中,龍伯高迫於政治壓力主動辭去零陵太守之職,並定居於零陵。
根據時間推算,龍伯高於建武25年左右(49年)任職零陵太守。到建武29年左右(53年)辭職,直至龍伯高逝世(88年)。龍伯高在辭去零陵太守應該在零陵定居至少35年左右的時間。
伯高公在職時,與桂陽郡太守欒巴,一邊處理政務,一邊學習道術。而伯高公身居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零陵郡官邸,退出政壇後,置滾滾紅塵於度外,常遊山玩水修道,期間是一邊修道,一邊教育後代,一邊為民生奔走(以賢德名)。
龍伯高卒葬零陵城北後,我們這一支,做為守護人,守護墓葬和宗祠,就一直居住於此,已經傳了三十六代了。
伯高公配妣羅氏(前2--89),生二子:詔、明。長子詔,名夷詔,字推賢,生於東漢建武丁酉(37)8月19日己時,歿於元和乙酉(85)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