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奪軍五千助守城(第1/2 頁)
張巡還瞧見了自己的二姐夫趙肜,他就被挑了東南第四準備將,擔任溧陽副統制。其實也挺正常,他叔爺爺是宰相冀國公,蔭一個郎官太輕易了。
諸將被趙淮哄著,只各自帶了幾十名親將,就奔赴行在。臨行前,趙淮還以張巡的名義,一人贈予了他們千貫。
就算朝廷不怪罪他們,下面的公文行走,辦事請託,也得花幾個錢。有千貫在手,至少不會受到刁難。
早說啊,早說我多給他們幾個子了。
嗐,這會兒人都送走了,還說這些做什麼。難得親家能見面,趙淮帶著趙肜同張母好一番敘舊。張母還問二姐咋樣啊,你們夫妻兩個也有兩個孩子,要是能帶來讓她瞧瞧就好了。順道張母還把自己的三個孫子孫女介紹給二人看。
等家庭聚會結束,趙淮才坐下同張巡說話。首先是感謝張巡能夠協助馬雍募兵,其次是誇讚張巡把這五千人留下來很明智,最後是詢問張巡對眼前情勢的看法。
確實是宰相家出身的大將,說話很有條理,明明白白,就這麼些事情。作為老張家的親家,現在還擔任一路監司,趙淮是把張巡當成至親子侄輩來看的。
馬雍那兩千多三千人,張巡另有私心,但確實掏了錢,謝就謝了。至於留下這五千人嘛,那張巡還真沒想那麼多。
就是那句老話,我自己是準備跪地投降了,但不妨礙我推崇尊敬那些有氣節,抵抗到底的人。
花兩個就花兩個,反正預備給伯顏的那些孝敬,張巡已經準備充分了。只要常州能夠完整的保全下來,花出去的全都能夠賺回來。
但既然趙淮問了,張巡只說自己和張世傑、王安節他們有舊,人家勢窮來投,不接納他們就是沒有道義的行為。君子重信重諾,待友亦誠,不能因為時局的變化而有所變化。
一開始張巡只想恢復一下自己在常州鄉親們眼中的形象,好將來帶頭投降來著。也不知道怎麼著了,越傳越離譜,現在已經把張巡誇成江左第一俊了。
說得好像天上少有,世上絕無一般。
也就張巡自己沒感覺,外頭的官紳士大夫階層,都說張巡是天下至孝,爹死了守孝四十八個月。別人每天也就給父母問問安,張巡甚至每天觀察父母的那啥,以至於為母親準備綿紙。
真的要入新版二十四孝啦。
新版三字經也可以,“香九齡,能溫席”或許就得改成“巡九齡”。
至於一般的市民和農民階層,那傳得更加懸乎,說張巡身長九尺,用黃銅大鐧,開山分水,能擒龍伏虎,勇力無雙。
不能再傳了,再傳張巡要立地成聖了。
可現在沒辦法,人設已經立了起來。那接納張世傑他們,就成為事友以誠,必須要做到的事。
對於這種解釋,趙淮自然認可。他也聽到了許多傳言,雖然子不語怪力亂神,可張巡慷慨義氣,才愈孝廉的事,他覺得總有七八分真。
像是守孝四十八個月,那是真的,因為是張逞按著張巡在家蹲了四年。
怎麼查都是真的,全郡皆知。
最後問的那個眼前的情勢?那我怎麼說?鄂州丟了,長江天險已經被蒙古人所打破,現在是蒙古人據有上江,而宋朝廷據有下江。
參考太平天國的歷史,如果黃州、江州、池州、蕪湖、安慶、銅陵,包括建康在內的沿江諸鎮,都拼死抵抗,等閒扛個十年八年沒有問題。
重點是他們會不會死扛?
這個問題,你我其實心知肚明的,這些地方的守將,大多是呂文煥一族或者有舊,保不齊呂文煥一到,拍馬迎降呢。
一句話把年近花甲的趙淮給幹沉默了,其實趙淮哪裡不知道啊。要不他為啥被馬雍說動,跑來奪這五千兵?
還不就是對局勢十分的失望,可是又沒有辦法改變大局。那就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量準備。死守住溧陽,則後頭的廣德和獨松關就可以保全。至少進攻杭州的一條側翼路線,不會投降。
他之所以樂意往常州派遣馬雍,並支援給馬雍一定的錢糧,和他守備溧陽的原因一樣。常州正當大運河要道,是元軍進攻杭州唯一的道路。
注意了,是唯一!
因為二十幾萬大軍,想要穩定的獲得保障補給,就只能透過大運河。溧陽——廣德——獨松關這一條線能夠走幾千人的偏師,走不了大軍。沿途遍佈丘陵和山區,道路崎嶇,沒有水運支援。
孫十萬為什麼要和張遼八百人死磕,因為那個時候想要北伐,就得從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