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精密儀表的困境(第2/2 頁)
產,其他完全不能生產的部件,你再給我擬一個清單,我們再採購。”
科學無國界,可是科學家有國籍,專利也有國界。
將科學變現的商人們,那就更有國界的分寸感了。
一時間無法突破的技術,現在也只能採用迂迴戰術。
先在外面積攢技術資源和人才儲備,然後再逐步的往國內轉移。
好在蔣震廷有一層香江人的身份,並且早已在國際上有了佈局。
有足夠的資本實施這個迂迴戰術。
“好的,蔣先生。”莊鵬飛點頭應了下來。
精密儀表中的關鍵零件數量都是數十個,涉及多個國家和企業。
要釐清其中各個零件的生產或採購方案,也是一項十分繁雜的工作。
不過好在航天航空工業部掌握了部分技術,可以找他們要來一部分資料。
蔣震廷又對寧阿牛吩咐道:
“阿牛,這個事情還是得你來牽頭,具體的工作交給浩南和嚴嶽去做,
鵬飛那邊的調研工作,你們也要配合,在國外建廠的事情,也要早做規劃。
還有航空工業部那邊,繼續溝通,把我們目前能夠建設的生產線,先建立起來。
徐書記那邊又批了1000畝地,找人做一下規劃,把儀表線和電子廠分開規劃,
研究所的規模擴大一倍,然後在邊上給我留一個大學的位置出來,先空著。”
如果說紅星電子之前生產的dvd,在民用技術上已經是走了技術路線。
那精密儀表的訂單,那就是讓紅星電子真正尖端科技的路子了。
這和紅星電子的定位不謀而合。
這樣的定位,是以技術為核心來謀發展,研究所才是真正產生價值的地方。
生產線是實現價值的工具。
所以後續必定需要在研究所方面進行大量投資,早點擴大規模是必要的。
而大學,則是蔣震廷自己的野心。
技術說到最後,還是少量的那一撮人才發揮最大的作用,但也要大量的基礎科研人員。
所以各種人才梯隊都要有,全靠外聘,篩選難度大,培養週期長,而且最好的苗子也不好搶。
如果有一所能根據自己企業所需的技術,直接進行定向培育的大學。
那麼就能最方便,效果最好的解決人才梯隊的問題。
以現在自己能接觸的官員級別,這樣的政策是很有希望能談下來的。
就算最後不能達成,也能作為企業內部自我培訓的基地。
“好的,蔣先生。”寧阿牛記錄在本子上。
“沒其他事,就散會吧。”蔣震廷擺了擺手,就準備起身離開,又頓了頓,“今晚上找個地方喝酒,叫上李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