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外圍防線(第1/2 頁)
地面上,在確定了互相的邊界後,衝突就反覆爆發。人類守軍依託公路用廢棄車輛建築了層層疊疊的工事,屍群反覆衝擊這些工事,每次都是扔下幾千具屍體無功而返,或者說未盡全力。
在地下,雙方的戰鬥也從未停歇過。燕京有發達的立體交通系統,地鐵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在和平時代承擔了日常市區通勤的公共交通系統,現在成了雙方激烈爭奪的戰場。
屍群在地面上反覆測試尋找人類守軍防線的強度和漏洞,在地下,它們用盡辦法嘗試接近天宮大廈。四通八達的地鐵隧道無疑是最好的一條道路,天宮大廈的對面就是地鐵站。而下水道排洪溝,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地下隧道的戰鬥遠比地面慘烈得多,限於地形原因,無法使用曲射類投射武器,守軍用動用的重型武器只有單兵火箭筒。還好第六軍團的軍團戰士承擔了大部分的防禦壓力,不然這個血肉磨坊會耗盡人類守軍的最後一滴血。
在和屍群拉扯了半個月,發現實在無法守住地鐵隧道後,守軍炸塌了一部分隧道,堵死了所有能夠容納活屍爬過的孔洞,在下水道中安裝了動態監測儀鐳射防禦網和自動防禦機槍。
其他三個軍方庇護所沒有太多的行動,他們關閉了主通道的外層裝甲防爆門,沒有在地面建立防禦圈,沒有嘗試清理地鐵隧道,只用位於地鐵隧道下面的地下通道和一號避難所保持聯絡。
整個燕京市內的庇護所收容了將近五百萬倖存者,如果多點開花,那勢必會分散整體實力,也可能會刺激屍群對庇護所發動總攻。
現在人類守軍需要時間,用來提升產能,武裝和訓練倖存者,能保持和屍群的對峙最好,小規模的衝突也能接受。那三座庇護所的地表可沒有天宮大廈這樣堅固的工事,能隱藏好自己就是幫了大忙。
傅有德不知道這些圈圈繞繞,也沒有興趣去了解。一號避難所每兩天進行一次全體通報,包括秦嶺指揮部的政令,包括天宮大廈周邊的情況變化。作為連級指揮官,傅有德不用去看那些通報,他的個人終端上會實時更新這些資訊,尤其是周圍的屍群動態。
天宮頂層的無人機群現在也不怎麼出動了,每天不過照例出去兩三趟,對地表聚集過密的屍群發動轟炸。幾架“無偵15”盤旋在燕京上空,24小時不停的監視著整個市區的情況。
除非屍群衝擊防線的規模過大,要不這些無人機群是不會大規模出動的。
不是彈藥供應不上,每天傅有德都能看到貨運電梯裡塞得滿滿當當的,被送上頂樓。而是不想太過刺激屍群,讓守軍在沒有準備好之前就受到本可以避免的損失。
現在傅有德這些老兵過得還不錯,無論是飲食還是裝備供給,都是第一檔。他現在手下的這個連,老兵和新兵是按照一比三的比例配置的。其實不用進行什麼vr體感訓練,拉上防線堅持兩個輪班,能活下來的就是老兵。
上級對他這種觀念沒有表態,沒有批評,也不可能贊同。他的想法沒錯,這種烈度的陣地戰不是那些訓練儀器能模擬出來的。理是這麼個理,但事兒,不能這麼做。
現在每個倖存者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任何一條人命都是幾十條人命堆出來的。
想來可笑,幾個月前還時不時能看到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在各種媒體面前慷慨激昂的表示藍星已經承載了太多人口,全世界各國要進行計劃生育和加快外太空探索殖民的步伐,不過幾個月的時間,現在人類居然成了稀有物種。
作為表現優異的老兵連,他的連經常被抽走老兵送進新兵。那些被抽走的老兵都成了新編部隊的基層軍官。現在一號避難所整編新兵的訓練科目不多,熟悉外骨骼裝甲,射擊,武器裝備保養,近身格鬥,這幾個專案是重中之重,其他的諸如體能訓練反而一筆帶過。
目前急需的是每一支能開火的步槍,和操作步槍的人,依託工事純粹的防禦戰確實不需要太多的訓練科目。
為了彌補一線火力的缺失,一號避難所開始大量部署戰鬥機器人來填補空缺。這些搭載了半自主ai的戰鬥機器人大大降低了一線部隊的傷亡,在前線的戰鬥可以完善它們的資料庫,可以學習如何更好的戰鬥,如何更好的掩護人類戰友。但它們的數量還是太少,雖然避難所在拼命提高產量,但還不能替代人類守軍擔任主力。
最初那些用廢棄車輛緊急建造的防禦工事正在被進行改造,先從內圈防禦開始。四輛汽車被疊成方方正正的兩層,中間搭上扁圓型的鋼管,四周用預留好了射擊孔的鋼板圍住,從一號避難所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