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二舉多得(第1/2 頁)
崇禎見楊永明有些走神,於是問道:“永明,永明!在想些什麼呢?”
楊永明回過神來後,倒是直接說道:“陛下剛剛說要為盧大人祭壇,說到祭壇,這讓臣想起了洪承疇。”
此話一出,王承恩臉色大變,洪承疇這個名字是如今大明的忌諱,也是崇禎最深的一道口子。
果然,崇禎剛剛平復的情緒頓時蕩然無存,只剩下滿胸的怒火。
這個是他當年最信任的臣子,當年自己傾盡了所有,幾乎是舉全國之力支援了他。
自己對他那是有著無限的期望,希望他能替大明打好這生死存亡的一戰。
然而最後的結果卻是十三萬大軍灰飛煙滅,遼東除了一個寧遠全部落於建虜之手。
祖大壽,曹變蛟等將領,盡皆投降或者被殺。
當時整個朝廷並不知道他投降了,自己聽聞後還大為震動,自己親自設九壇祭祀於他。
希望天下所有人向他學習,然而當祭到第九壇的時候,卻接到情報說他投降了建虜。
頓時整個京城譁然,自己到現在還記得那種感覺,哪怕是皇陵被掘,自己也沒有感到如此的屈辱和憤怒。
崇禎壓著怒氣說道:“永明提他幹嘛,他就是我大明的恥辱,難以洗刷掉的那種。”
楊永明笑道:“陛下想不想知道後世之人對他的評價?”
這一下頓時吊起了崇禎他們的胃口,要知道他在明朝的名氣可謂是臭不可聞。
日後建虜坐了天下,該不會博了個識時務者為俊傑的名聲吧?
楊永明看出了他們的擔憂,笑道:“此人不論是在明朝還是在清朝都是個能臣,這不可否認。
唯一可惜的就是他風骨欠佳……”
楊永明將後世對洪承疇的評價與崇禎他們說了一遍。
最後結尾道:“黃道周曾作對聯,一副史筆流芳,雖未成名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
崇禎聽後舒了口氣道:“該,該啊。”
等到崇禎面色緩和下來後,楊永明說道:“陛下,在建虜入關以及快速平定天下的過程中,吳三桂和洪承疇出的力氣是非常大的。
洪承疇和投降的祖大壽等人不同,祖大壽說到底也只是一介軍閥是個武夫。
他對於關內的情況並不瞭解,而且祖大壽投降建虜後一言不發,對於建虜並沒有什麼幫助。
可洪承疇完全不一樣,他曾在大明多處為官,對於大明的瞭解絕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擬的。
也因此,他對於大明的危害,絕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擬的。
洪承疇降清後,不僅為建虜立了許多戰功,還給皇太極出了不少點子,從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在建虜入主中原後,也為建虜能夠迅速安定天下做出了不少功勞。
比如順治元年,也就是崇禎十七年,清兵入關時,洪承疇向多爾袞建議,我兵之強,流寇可一戰而除。
今宜先遣官宣佈王令,示以此行特期於滅賊,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諒財物之意。
仍佈告各府縣,開門歸降,官則加升軍民秋毫無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誅,百姓仍予安全。
有首倡內應者,破格封賞,此要務也,多爾袞採納他的建議,于山海關擊敗李自成的農民軍後。
嚮明朝官民釋出出師告示,結果大軍所過州縣及沿邊將吏皆開門款附,收到極大的政治效果。
在清軍佔領江南後,洪承疇採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策略,及一系列減輕百姓負擔等措施。
儘量避免過多的武裝衝突和流血,這讓滿清在迅速統一和安定社會秩序起了極大的作用。
為了鞏固滿清朝的統治,洪承疇建議清延採納許多我朝的典章制度,從而完善清王朝,獻計甚多,大多被採納並加以推行。
洪承疇還建議滿清也須習漢文曉漢語,瞭解漢人禮俗,倡導儒家學說,從而逐漸淡化滿漢之間的畛域。
從這一系列可以看出,洪承疇對於建虜的重要性,尤其是前期,同樣的,這對於我大明來說,也是異常大的威脅。
因此,我們要讓他不敢給建虜出謀劃策,讓他做到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崇禎點了點頭,明白了事情的重要性,隨後眼神一亮,對楊永明問道:“永明心中可是已有辦法?”
楊永明點了點頭,笑道:“這件事得要靠廠衛。”
王承恩連忙說道:“還請先生明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