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蒙古,皇太極(第1/2 頁)
楊永明搖了搖頭說道:“陛下,您難道以為就算按照以往的國策和蒙古繼續互市,那蒙古就真會與我安好?
皇太極的心裡是很清楚的,若是想要真正的和大明對抗,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決掉蒙古和朝鮮。
而蒙古已經分裂了有百年了,根本就是一盤散沙,因此對建虜來說征服蒙古算不得什麼。
朝鮮雖是我大明藩屬,然而遼東的局勢早就使我大明無力在插手朝鮮了。
而朝鮮國弱民貧,並且百年都未動兵戈了,因此很快就被征服了。
陛下想一想,蒙古人與我們互市無非就是想要得到糧食,鹽巴,茶葉等。
而建虜呢?如若不從,那將是滅族之禍,這裡面孰輕孰重,他們難道拎不清?”
崇禎聽完後,心中寬慰不少,隨後又想到了什麼,立即開口道:“永明,既然如此,那些個蠻子又怎麼會肯為我大名征戰呢?
就算到時我們弄來了戰馬,可又要從哪裡去弄這些騎兵呢?”
楊永明聽後笑了笑說道:“陛下莫非是忘了?與建虜關係密切的科爾沁部是透過盟約形式加以鞏固的。
雙方曾訂過盟約,聯合進攻察哈爾林丹汗任何一方不得毀約,並且不單獨與察哈爾會盟。
這個盟約是對於雙方有利的,科爾沁部是為了藉助努爾哈赤的力量擺脫林丹汗的統治。
而努爾哈赤則是用科爾沁來對付察哈爾,以此來解除伐明的後顧之憂。
之後林丹汗不敵建虜,只好亡命青海,而在逃亡的過程中其麾下部眾大量流失。
兩翼大總管投降後金,在六月,巴達西寨桑等五個頭目率千餘戶投降,同時還缺少糧食,甚至達到了殺人易食的地步。
之後林丹汗五次攻略明邊,甚至還與洪承濤交手,都是為獲得糧食,之後不久就病亡了。
在林丹汗死後,他的遺孀和兒子等餘部被建虜包圍,蘇泰和額哲母子奉上傳國玉璽投降。
蒙古帝國就此正式宣告滅亡,莫南蒙古也全部收歸至後金的版圖,建虜也是因此建立了蒙八旗。
但陛下真的就以為建虜在蒙古人的眼裡就是天命所歸嗎?”
楊永明說到這兒看了崇禎一眼,停了下來,崇禎會議,讓周遇吉等其他人退去。
這時楊永明才繼續說道:“陛下,其實在蒙古的內部對待建虜的態度也並不是一樣的。
就像科爾沁部,建虜一直是以拉攏為主,透過和親的手段控制他們,並且劃給他們水草豐茂的地方放牧。
但如此以來,其他的部落又怎麼會心甘情願呢?
尤其是林丹汗的那些舊部,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認為蒙古大汗就應該是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後裔。
臣若是沒有記錯的話,在清朝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五年,清軍三次征伐莫西蒙古準噶爾部準噶爾丹。
還有在康熙年間,林丹汗的孫子布林尼舉兵反清,但是以失敗告終。
陛下,要知道在那個時候建虜已經入關四五十年了,早已經是坐穩了這個天下,國力與現在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在那個時候蒙古還尚有叛亂,更別說如今的正統王朝乃是我大明,建虜他們也不過是叛逆罷了。”
崇禎聽後點了點頭深覺其中道理。
楊永明繼續說道:“何況我們對於蒙古之事,那也是對建虜是以其人之身還治其人之道呀。
要知道如今大明的心腹大患乃是李自成等那些流賊,只有平定了國內,我們才能集中精力對付遼東那些人。”
崇禎點了點頭,隨後有些疑惑的問道:“永明,你剛剛說以其人之道還之其人之身是什麼意思?”
楊永明搖了搖頭,對崇禎意味深長的笑道:“陛下難道就沒有想過每次建虜入關和流賊之間的關係嗎?”
王承恩聽後有些疑惑,細細想了一下立馬明白過來,情報。
雖說在之前這並不歸自己管,但是現在這事兒還是落在了自己頭上。
崇禎聽後更是疑惑無比,眉頭緊皺細細的思索著,突然間瞪大了眼睛,時間,沒錯,就是時間。
崇禎看向楊永明說道:“永明說的可是建虜每次入關的時間?”
楊永明聽後點了點頭:“陛下說的不錯,正是時間。
崇禎二年,皇太極率軍繞過寧錦防線,取到內蒙古,從長城龍井關,大安口和洪山口三處入關,從此拉開了從長城入關的帷幕。
此次入關,在大明的腹地持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