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第1/2 頁)
而聽到海面上傳來的明軍的喊聲建虜這邊兒一個個頓時憤怒不已。
這憤怒的自然是突然出現的建虜騎兵,只見他們一個個破口大罵,而巴特爾這邊雖然也憤怒,但更多的是活下來的慶幸。
若是可以,他們現在都想指著盛京的那群人大罵一頓,讓他們睜開他們的狗眼看看,這他媽是兩萬明軍嗎?
他們這點兒人從蓋州等地千里迢迢跑到這兒來,這算是什麼行為?
二人這時看到遠處的騎兵有人向他們走來,二人對視一眼,無奈的嘆了口氣後便迎了上去。
再看明軍這邊,主船之上楊永明和吳三桂以及李過等將領皆在此。
“莫非國公早已得知建虜的騎兵馬上就會到了?”等到戰船完全駛離海邊看不到建虜身影時,李過當即問道。
楊永明聽此笑道:“並不知道,只是在之前我派出去的各路探馬斥候來報,建虜各地都調動了隊伍像我們這邊聚集。
至於那支騎兵應該是來自錦州那邊的,畢竟若是遼東腹地的騎兵,他們早就調出來了何必等到現在。
最主要的是在前兩天我得到了隱藏在遼東的錦衣衛番子的密報,遼東這邊的建虜已經派人前去追趕多爾袞了。
咱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沒必要為了消滅那幾個建虜把自己陷於險地,畢竟等收復遼東時這些人一個都跑不掉。”
眾人聽此頓時恍然大悟,隨後紛紛點頭。
第二天中午,船隊總算是到達了山海關,當眾人重新踩在土地上時,紛紛都鬆了口氣。
而當鄭福松準備離去時,楊永明留住了他。
“不知國公還有何事?”鄭福松問道。
“哦,我想和鄭公子聊聊。”楊永明看著眼前的青年笑道。
鄭福松點了點頭,鄭芝豹見些自然帶上一些好手一同前往,等鄭芝豹對船上的其他副將交代好事兒後,眾人一同進入山海關內。
吳三桂的府邸,大廳內。
楊永明坐在首座,其餘人在其下方的左右兩側。
“鄭公子在這之前我也聽說過你。”楊永明率先開口道。
鄭福松聽此一愣,若是知曉他父親的名字到情有可原,至於聽說他的,鄭福松只當是這位國公大人的恭維。
因此並未說什麼,楊永明見其表情便知其心中所想,也並未解釋而是繼續說道:“如今天下不太平,相信鄭公子也看到了。
但如今這個時候也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不知鄭公子可有投筆從戎,建功立業為天下開太平的想法?”
按原歷史,鄭福松在今年也就是崇禎十七年,會被送往南京國子監深造並師從錢謙益。
由於福松為小名,因此錢謙益為其取名為鄭森,之後鄭家擁戴隆武帝,鄭芝龍將子推薦給隆武帝。
隆武帝愛其才華,賜朱姓,改名為成功,在最後鄭福松改回原姓,這便是他原歷史上鄭成功名字的由來。
他是崇禎十一年十五歲的時候考中的秀才,到現在也不過二十一歲,正值青年。
而由於楊永明的緣故,他並沒有前往南京國子監,而是直接跟在了太子身邊。
鄭福松考取秀才,說明他是想走文官的路子,或者說他家裡人想讓他走文官的路子。
只不過在原本的歷史上他最終還是走上了領兵打仗的路線,只可惜其才能一般。
否則光復南京那一戰若是成功,想來明末的局勢必然會被改寫。
鄭福松在聽到楊永明的話後先是愕然,隨後連忙起身抱拳行禮道:“學生自然希望天下太平。
投筆從戎我亦是願意,只是……。”
那一個兒郎年少之時不曾幻想自己長大時當一個征戰沙場,揮領千軍萬馬的將軍。
而當年班超投筆從容的典故,更是激勵著每一個讀書人,也可以說是少兒郎時的偶像。
這對鄭福松來說也不是例外,只是經過開始的興奮過後便開始了猶豫。
“怎麼了?若是有什麼難處儘管說出來。”楊永明說道
“我雖也想成為一名將士上陣殺敵但恐怕家裡不會願意。”
楊永明點了點頭,其他的家世來說倒也理解。
但隨後又笑道:“陛下對我的信任我想你應該也是有所耳聞的,我舉薦的人也都未浪費其才華。
還有幾個也都身居要職,至於其他幾個也只是需要時間過度一下,我想你應該明白。”
鄭福松點了點頭:“聽國公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