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推舉人才(第1/2 頁)
楊永明點頭繼續說道:“在保定那裡有一家人,也是滿門忠烈。
他們就是以張羅彥為首的兄弟六人,其兄張羅俊於今年舉進士,弟羅輔亦舉同科武進士,還有其弟張羅善、張羅喆也為秀才……”
楊永明將他們的事蹟也同崇禎講了一遍。
崇禎稱讚:“果真是滿門英烈。”
“除了他們之外,還有一個沈延揚。”
“沈延揚?快快說說。”崇禎聽到後連忙催促。沈延揚此人受到崇禎十分看重,甚至說過:居官盡如沈廷揚,天下何難治!的話。
此時聽到楊永明提到他,聽話語其也是一個忠貞之人,自然是高興萬分。
楊永明點頭找到他的資料後說:“前面的事情我就不說了,想來陛下也是清楚的,我就直接講崇禎十七年之後的事。”
崇禎點頭。
“在弘光元年,清軍南下攻破南京殺弘光帝,沈廷揚、淮安巡撫田仰、淮河鎮總兵張士儀、淮海鎮總兵張鵬翼各統率水陸軍數千、船數百,相繼到達崇明島。
眾人推戴義陽王為監國,此人是周定王朱橚(通肅)七世孫,十月明軍出兵瀏河,被清軍擊潰。
張士儀降清,張鵬翼、沈廷揚、王臣縉奔浙江,田仰則投奔浙東的潞王,義陽王亦同去。
沈廷揚則到達舟山群島,投奔總兵黃斌卿。之後被魯王封為兵部右侍郎兼戶部左侍郎,總督浙直水師。
永曆元年,清蘇松提督吳勝兆欲在蘇州反正,起事前聯絡舟山明軍支援。明軍以張名振領軍,沈廷揚副之,張煌言監軍,率將士數萬人,戰船兩百。
於四月初六自岑江出發,四月十三日在崇明島外突遇風暴而大敗,沈廷揚的戰船翻沉于徐六徑,士卒多溺死。
張名振、張煌言、馮京弟混入降卒中逃遁,清軍在岸上呼“剃髮者不死!”沈廷揚嘆曰:“風波如此,其天意邪!吾當以死報國。然死必有名。”
乃呼“吾都御史,可解吾之南京。”與部下七百人被俘,已經降清的江寧巡撫土國寶向沈勸降,沈不應,七百名部下也無一人肯降,皆在蘇州被活埋。
沈廷揚被轉囚至南京,清廷的大學士洪承疇是沈廷揚故交,想要救沈一命。
“詭曰:我聞沈廷揚已為僧,若敢誑乎?廷揚詈之。遂下獄,猶遣其門人周亮工說之。
廷揚曰:“毋多言!吾今日非一死不足塞責。”永曆元年七月二日酉刻,五十三歲的沈廷揚身著方巾寬袍,被押往蘇州三山街淮清橋。
他端正衣冠向南叩拜,高呼為國而死,死而何憾,慷慨就義。”
最後楊永明補充道:“此人絕對是一個能臣,尤其是對於海運之事更加精通,等到日後完全開通海運之後,我們完全可以將此事,還有所有的水上運轉之事盡皆交給他。”
崇禎聽後滿面笑容的點頭。
楊永明繼續說道:“除以上之外還有左懋第,字仲及,號蘿石,是山東萊陽縣人。
在清兵擊敗李自成後,飲馬黃河意圖南下,安宗夢想偏安江南,準備向入關的清廷割地求和,朝議遣使與清通好。
滿朝文武誰也不敢前往,面對國難家仇左懋第悲憤填胸,他上書安宗要求持節北行阻止清兵南下。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十月,左懋第到達北京張家灣,清攝政王令左懋第入居四夷館。
左懋第嚴詞拒絕說:“我是奉朝廷之命來酬謝貴國滅闖之義,若以屬國禮相見,我寧死不入。”攝政王只得遣官騎迎左懋第住進鴻臚寺。
雙方相見後,清方大臣指責安宗即位為僭,左懋第大義凜然,駁斥了清方謬論。
在面對清王朝的種種威脅和侮辱,他憤怒地予以斥責並據理力爭,始終不辱使命。
十月二十七日,清方遣左懋第南返,十一月五日行至滄州,被清兵追回,獨放陳弘範南返。
左懋第被押回北京後禁錮在太醫院,攝政王不斷派人前去勸降,左懋第手書一聯明志:“生為明臣,死為忠鬼。”
並畫了一幅蘇武牧羊畫像,掛在牆上以自勵,勸降者進門,他便指著對聯說:“此為我志,不必多說!”
之後清強迫漢族人民剃髮易服,左懋第隨員中有人剃了發,左懋第立即令人將他杖斃。
清廷以擅殺人命的罪名將他逮下刑部,次日攝政王召見左懋第,左懋第喪冠白袍南面坐於階下不拜亦不語。
攝政王還不放棄勸降的企圖,令明朝降官逐個勸說,有個降官說:“左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