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宋應星(第1/2 頁)
崇禎聽完之後默然不語。
楊永明接著說:“陛下,這些為國而死的人固然可敬,但他們不一定有能力輔佐陛下。
而這些投降之人雖有汙點,可他們大部分是身不由己的,但是像左良玉這等擁兵自重視朝廷於無物,棄我漢人江山於不顧之人,必殺之。”
崇禎聽後認同點頭:“永明所說不錯,就連我朱家子孫也有投敵之人,又怎麼可能要求每一個人都為大明殉國呢?”
隨後又對王承恩道:“大伴,你去讓親近之人傳旨,叫周遇吉帶其勇衛營進京,還有陳奇瑜讓其一併入京。”
待王承恩離去辦事之時,崇禎問道:“除了他們之外,還有什麼忠貞之士嗎?在如此局勢之下還有誰可以擔當大任?”
“自然是有的。”楊永明繼續說:“尤其是以下這個人更要重用,日後想要在我大明發展科技,此人定能擔當重任。”
楊永明剛說完,太子連忙好奇問:“哦,是什麼人?竟能得到大兄如此重視。”
楊永明回答:“此人名叫宋應星。”
崇禎他們聽完之後連忙在記憶裡搜尋,想了半天也沒有在朝堂上想出此人名字。
楊永明見此連忙說:“此人並沒有在朝堂。”隨後又拿起手機找到資料,結合資料介紹:“宋應星,字長庚,江西奉新人。
他幼時與兄宋應升,同在叔祖宋和慶開辦的家塾中就讀,宋應星在家鄉散文私塾中開始認族叔宋國祚做老師。
在這之後在新建舉人鄧良知門下做學生,宋應星自幼聰明強記,數歲能作詩有過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師及長輩喜愛。
稍長,考入奉新縣縣學為庠生,熟讀經史及諸子百家,他在程頤-程灝、周敦頤、朱熹及張載這宋代四大家中,獨推張載的關學。
從中接受了唯物主義自然觀,他對天文學、聲學、農學及工藝製造之學有很大興趣。
萬曆四十三年,宋應星與兄應升赴省城南昌參加乙卯科鄉試,在一萬多名考生中,二十九歲的宋應星考取全省第三名舉人。
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諸生中只有他們兄弟中舉,故稱奉新二宋。鄉試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
當年秋他們便前往京師應次年丙辰科會試,但卻名落孫山。他們決定下次再試。
為了作好應試準備,宋應升、宋應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書院進修,當時任洞主的是有名學者舒曰敬。
萬曆四十七年是神宗在位時最後一次會試之年,宋應星弟兄與江西其他考生齊會京師,但二兄弟仍未及第。
此後,他們於天啟及崇禎初年再試,均告失敗,從此遂絕科舉之念。
崇禎四年,宋應升由吏部銓選任浙江桐鄉縣令,宋應星迴鄉服待老母。崇禎八年宋應星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縣學教諭。
教授生員是未入流的教職人員,該年其兄宋應升調任廣東肇慶府恩平縣令,因有政績,被誥封為文林郎。
宋應星在分宜縣任教四年,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階段,因為所有主要著作都發表於此期間。
崇禎十一年,宋應星在分宜任期滿,考列優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為省觀察使下的屬官,掌管一府刑獄,俗稱刑廳,亦稱司理。
崇禎十三年,宋應星任期未滿,辭官歸裡。
崇禎十六年又出任南直隸鳳陽府亳州知州,然此時已值明亡前夕,宋應星赴任後,州內因戰亂破壞,連升堂處所都無,官員多出走。
他幾經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規模,又捐資在城內建立書院。
崇禎十七年初,宋應星辭官返回奉新,當年三月,李自成大軍攻佔京師,明亡。
四月,清兵入關建都北京,宋應星成為-之民。五月,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權。
晚年時期,宋應星弟兄寄希望於南明,但此政權由閹奸阮大鋮、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
因此政權迅即滅亡,清兵南下取江西。
隆武二年,宋應升服毒殉國,清朝建立後,宋應星一直過著隱居生活,在貧困中度過晚年,拒不出仕。
永曆二十年,也就是清朝康熙五年,宋應星逝世,享年80歲。”
崇禎聽完之後明白了,此人一直在地方上任職,既非顯耀,又是以舉人出仕,因此自己不知此人。
之後崇禎疑惑問:“此人對大明的確忠心,但做官確是平庸,不知有何大才?”
楊永明回答:“宋應星一生致力於對農業和手工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