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市長人選(第1/2 頁)
-------------------------------------------------------------
在醫院裡,京海市的這些領導們在感慨李達康又有了新的強大靠山的同時,也紛紛按照順序走進病房,去探望躺在病床上的祁曉君。
在他們的認知中,放眼整個臨江省乃至全國,恐怕都沒有幾個人的靠山能比祁曉君更硬實。
然而,他們卻並不知道,祁曉君早就因為一個男人,毅然決然地與自己的家族背景和所謂的靠山斷絕了關係,獨自闖蕩至今。
當然,即便僅僅是作為團省委書記這一職務,祁曉君也足以讓京海的各級官員們前來探望。
畢竟,她是在京海出的事,從責任歸屬的角度來看,京海方面很難完全撇清關係。
倘若祁曉君執意要追究責任,就算是將京海主管交通的副市長撤職查辦,也並非沒有可能。
畢竟,高速公路塌方這一事件,既可以歸結為天災,但如果調查發現存在養護巡查工作不到位等人為因素,那麼主管領導必然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到時候恐怕是吃不了兜著走。
只不過,祁曉君並沒有打算將這件事追究到底。
因為很快,她就會調任到京海任職,與今天在這裡見過面的這些人成為同事,共同為京海的發展而努力,所以也不想在這個時候把關係搞得太僵。
省城之中,和平市委書記史平和已經在省城滯留了整整一週的時間。
起初,他滿懷樂觀地認為,在自己和平市委書記的任期結束後,便能夠順利地再進一步,擔任臨江省排名最後的副省長一職,從而實現自己仕途上的一次重要晉升。
然而,當真正開始運作這件事的時候,他才發現事情遠沒有他想象的那麼簡單,困難重重。
原來,他一直以來所依靠的老領導已經徹底退休,隨著老領導的離職,其在官場中的影響力也迅速衰退,如今即便有心想要幫助史平和,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在這種情況下,史平和意識到,自己必須要尋找一個新的過渡職位,而這個過渡職位,就是京海市委書記。
在臨江省的經濟版圖中,江臺市憑藉其省會的優勢和雄厚的產業基礎,牢牢佔據著 Gdp 排名第一的寶座,而桃源市也毫不遜色,以其獨特的產業佈局和發展活力,穩居第二。
這兩個城市的重要地位,從其市委書記的高配就可見一斑——皆由省委常委兼任。
史平和心裡跟明鏡似的,清楚自己去競爭這兩個城市的市委書記職位,無異於痴人說夢。
這不僅因為這兩個職位的競爭激烈程度超乎想象,更因為從他目前的職務晉升到省委常委這一步,跨度實在太大。
中間涉及的政治資源、人脈關係以及政績要求等諸多因素,都絕非他短時間內能夠企及的,其難度相較於謀求排名靠後的副省長一職,簡直是天壤之別。
目光轉向 Gdp 全省第三的京海市,其市委書記的職位便成為了史平和眼中的香餑餑。
他深知,倘若能在京海這片土地上主政幾年,憑藉京海市現有的經濟規模和良好的發展態勢,再加上他的治理和經營,積累足夠的政績和人脈資源。
到那時,他再向副省長的位置發起衝擊,將會如同順水行舟,自然而然地達成目標。
命運似乎給了史平和一個機會,京海市委書記高育良因違紀問題被雙規,這個職位瞬間空缺出來。
史平和瞅準時機,毫不猶豫地迅速展開了全方位的運作。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職位爭奪戰中,他遇到了一個強勁的對手——京海市市長沙瑞金。
當史平和緊鑼密鼓地開始運作時,省委組織部已經與沙瑞金進行了談話,這一訊息讓史平和原本緊繃的神經更加緊張起來。
不過,史平和也並非毫無勝算。從職務調動的性質來看,沙瑞金是從市長崗位邁向市委書記的位置。
雖然級別上看似沒有變化,但在官場的權力架構和職務含金量上,無疑是提升了一個關鍵的檔次,這種提拔往往需要更為充分的理由和更強大的支援。
而史平和則是從和平市委書記調任京海市市委書記,屬於平級調動,在程式和難度上相對來說要低一些。
此外,人脈關係在官場競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這方面,沙瑞金明顯處於劣勢。
當年將沙瑞金提拔起來的那位省領導如今已調任他省,離開了臨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