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搭話(第1/2 頁)
除了窮。
其他都還好。
當然。
還有一種另外情況,是鄉鎮黨委書記透過掛職或借調,為自己的晉升完善履歷。
和張碩這般,不同。
同樣,還有限制條件。
比如,一線城市的街道,也屬於鄉鎮範圍。
一般在這裡任職的黨委書記,本身就在區縣等重要政府部門,有高等級的掛職,使得履歷上更加豐富。
尤其是該區涉及到經濟發展、招商引資等重要存在,能讓他們積累更高層次的資源和人脈。
這種情況,一旦加持在鄉鎮黨委書記的簡歷上,提副處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體制內的晉升,資源、人脈往往比能力還重要,這是毋庸置疑的。
再就是,地方人事調整的“技術性操作”
有時候,地方為了平衡權力結構,會透過調級的方式來“技術性安插”幹部。
比如,某個縣的領導班子已經滿員,但有個鄉鎮書記非常有潛力,地方上不想讓他這麼快離開基層,又想給他更大的權力和責任。
怎麼辦?
最簡單的辦法,給他提副處。
這樣一來,既能讓他在基層發揮作用,還能讓他的職級跟得上他在縣裡的影響力。
這種操作對地方政府來說非常靈活,既不動搖現有的權力架構,又能給優秀幹部更多的成長空間。
還有一種情況。
地方政府有意扶持某個鄉鎮書記,將其作為未來的重點培養物件。
這類書記往往年輕有為,地方政府看好他,將其放在基層磨礪一段時間,之後再提拔到更高的崗位。
為了防止這種幹部在基層“沉淪”太久,地方上會透過提升職級的方式,既給他更多的責任,也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的。
這就是張碩的情況。
副處級的鄉鎮黨委書記,往往就是這種戰略性提拔的產物。
這類幹部未來的晉升通道非常順暢,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已經被納入了領導的視野。
但他們的晉升路徑和生存環境,遠比普通幹部複雜得多。
在體制內,職級並不總是和權力完全對等,很多時候,背後的關係和資源才是決定性的因素。
體制內的規則,有時候說是規則,不如說是“門道”。
張碩一開始也覺得,鄒叔這麼做,是為了讓自己未來上任市長,增添一些最基礎的履歷背書。
但後來他又覺得,不是這麼一回事。
市長,不是許諾。
是有硬性條件的。
即便鄒叔沒講,做不到,會如何,可他不傻,哪裡想不明白,要麼一飛沖天,要麼隱姓埋名。
沒再多想。
既來之,則安之。
大巴到了縣汽車站,整體裝潢還不錯,張碩看了一眼,雖然小,但是各方面都很齊全,不過江安縣也就這種地方,還過得去了。
趕著去售票站,買了一張到江安鎮的車票,結果卻被告知,村巴不用售票,去路口攔車就行了,即停即走。
這……
張碩始料未及。
有售票站,但是不售票。
讓人去路邊攔車?
這不是浪費效率麼。
沒多想。
張碩很快就等到了車。
破舊的中巴車在坑窪的縣道上顛簸,車廂裡瀰漫著一股混合著家禽氣味的悶熱。
張碩坐在倒數第二排,行李箱橫在過道上,隨著車身晃動不時撞到座椅。
\"年輕人,去江安鎮哪裡啊?\"
“鎮政府附近。”
售票員阿姨操著一口濃重的方言,佈滿老繭的手指敲打著座椅靠背:\"鎮政府啊,行,七塊錢。\"
張碩掏出手機掃碼,抬頭時正好對上對方探究的目光。
\"阿姨,您這車一天跑幾趟?\"
\"五趟!\"
阿姨咧開嘴笑,露出一顆補過的金牙:
\"早上六點一趟,中午十二點一趟,下午兩點、三點、五點都有。\"
她順勢在張碩旁邊的空位坐下,塑膠座椅發出不堪重負的吱呀聲。
\"那挺辛苦的。\"
張碩往窗邊挪了挪,給阿姨讓出更多空間。
\"辛苦啥呀,都習慣了。\"
阿姨擺擺手:\"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