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縣學(第1/2 頁)
此時趙鴻義手上能動用的銀子只剩下四十兩左右,想蓋個莊園肯定是不夠的。
於是趙鴻義和蘇惟鈞從酒坊的公賬中提取了四百兩的利潤出來,兩人各分到二百兩。這樣趙鴻義蓋莊園的錢就解決了一小半,剩下的再從以後的酒坊利潤中提取,而蘇惟鈞前期投入用於建設作坊的成本也收回了。
錢到位之後,趙鴻義家的莊園建設正式開始,由蘇惟鈞推薦來的專業匠人團隊承包了整個莊園建設工程,不過一些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力工則由趙莊的人充當。
按照趙鴻義的規劃和要求,這個莊園分為生活區,生產區和倉庫等幾部分。
除了趙鴻義自家住的院子以外,還有給作坊工人住的宿舍以及配套的食堂、雜貨鋪等設施,各種功能區的設定和水南莊的酒坊差不多。
這樣作坊的工人們幾乎可以不用離開莊園範圍就能滿足大部分的日常生活需求,儘可能地減少了對外人員往來。再加上莊園有圍牆環繞,各處要點有了望警戒哨,一般的小股土匪還真不一定能攻得下來。
在莊園的建設逐漸展開以後,趙鴻義也到了該去縣學報到的時候了,因為按照慣例,剛考中的秀才要在縣學裡學習一年。
這天是選定好的良辰吉日,新取中的二十名秀才都身穿著士子闌衫,頭戴方巾,由孟縣令帶領著先到學宮裡的孔廟拜謁了孔聖人,然後到明倫堂舉行開學典禮,拜見縣學的龔教諭,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入泮”,之後這些秀才們就算是正式入學了。
雖然孟縣令也是秀才們名義上的老師,但實際上他是不管事的,真正在縣學裡負責教育和管理秀才們的是縣學教諭和訓導。
趙鴻義正式開啟了兩點一線的學校生活,他仍舊住在蘇府的小院中,每天到縣學去讀書。
剛開始他還覺得很新鮮,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趙鴻義發現縣學裡所謂的教學就是照本宣科地講一些經義上的內容,都是些老掉牙的東西,但凡是個秀才都學過,此時再講這些根本就是多此一舉,難怪許多人根本就不想到縣學裡來學習。
這天午間休息的時候,趙鴻義正在與院試案首吳斐然以及另外幾個同案們閒聊著,眾人紛紛又在吐槽縣學裡講授的內容毫無用處,簡直就是浪費時間,虛度人生。
一個名叫鄧修遠的說道:“我看與其在這縣學裡廝混,還不如請個長假到書院去學習,來年說不定能到鄉試大場裡碰一碰運氣。”
另一個叫鍾興學的卻說道:“可是書院的學費委實太貴了,反正我是讀不起,為了考這秀才,我家裡前前後後已經欠了二十幾兩銀子了。”
眾人又是一陣嘆息,趙鴻義卻一言不發,從別人口中可以瞭解到不少以前不知道的東西。
原來這時候的官學教育也正處於緩慢衰敗的階段,雖然朝廷有制度,新中生員須在學一年,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只要有錢賄賂教諭,就算是一天沒在縣學裡待過也絲毫沒有任何問題,教諭得了好處自然會睜隻眼閉隻眼。
所以家裡有錢的秀才一般都會給教諭送些錢,請個長假,然後找一些私人書院去進修。
這些私人創辦的書院收費都不便宜,但是師資力量雄厚,一般會請一些有名望的舉人或者致仕在家的進士來擔任書院教授。
有這樣的考試達人來指導學生,對鄉試進行針對性地訓練,所以在這種書院裡學習的學生成績自然也是非常突出,有不少人考上了舉人或進士,這更加使得人們趨之若鶩。
不過對於很多家庭條件不好的秀才來說,如果沒錢賄賂教官,那就只有老老實實在縣學裡混日子了。
這時只聽吳斐然嘆道:“但若是不去書院進修,全憑自身苦讀,只怕連貢院的大門都進不去啊!”
“啊?吳兄這話是何意?”趙鴻義終於忍不住問了出來。
吳斐然雖然是世家子弟,不過並沒有紈絝子弟的那種傲慢,與眾人相處還算融洽。
吳斐然道:“應天府鄉試每科只取一百三十五人,能透過科試入場的人卻只有四五千人。南直隸一百多個縣,每個縣大約只能分到四十個名額,你們自問能否在科試中考到全縣前四十名?”
前四十名錶面上看起來不算難,但仔細一分析,其實也是有相當難度的,比如上海縣的秀才人數已經有近三百人了,能考到前四十已經是秀才中的精英了。
如果考不到前四十,那就沒有資格參加鄉試,所以吳斐然才會說連貢院的大門都進不去。
“原來如此,”趙鴻義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