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入股(第1/2 頁)
在朱標遷都北京後,開國公常家和梁國公藍家作為勳貴,自然也要隨同朝廷一起遷往北京的。
如同大明朝廷在南京保留了一套精簡的官僚機構作為備份一般,常家和藍家等許多勳貴也在南京保留了各自的府邸和產業,經營著不少田莊和店鋪生意。
這些產業總要有人負責打理,而且必須是本家的嫡傳子弟才行,所以藍海昌和常文良就是各自家族中留守南京負責打理家族生意的人。
與皇位傳承類似,這些勳貴家族通常也是由嫡長子繼承爵位。
拜朱元璋的藩王分封制度所賜,朱明王朝的皇族過得可謂是十分舒服。
即便是沒能繼承皇位的其他皇子,至少也能得到一個藩王的封號,雖說被圈養在封地幾乎不能離開,但在王城內幾乎就是一言九鼎的存在,佳餚美酒、錢財美女應有盡有,他們平日裡唯一的樂趣就是不停地造人。
而勳貴家族的子弟就沒這麼好命了,因為爵位只有一個,其餘沒能繼承爵位的子弟只能自謀出路。
與皇帝關係好或者路子比較廣的勳貴家族還能靠著關係,給自家子弟安排一些錦衣衛的閒差吃皇糧,而不受皇帝待見或者人緣不太好的勳貴家族對此只能乾瞪眼,毫無辦法了。
而且經過近百年的文官政治,這些勳貴們被皇帝和文官階層聯手打壓,在朝堂上的勢力被削弱和限制得很厲害,幾乎沒有存在感,也沒有什麼像樣的政治權力了。
既然政治上被限制,那麼他們只有轉而追求點別的東西了。
況且自家的世襲爵位只有一個,總得給子孫後代留下一些可以傳承下去的財富,最好能保證他們衣食無憂地生存下去才好。
因此這些勳貴家族普遍對財富、土地和生意有著異乎尋常的熱情,即便如常家和藍家這樣的頂級勳貴也不例外。
這頓酒席一直吃到天黑,趙鴻義對常遇春和藍玉的赫赫武功著實誇讚了一回,令藍海昌和常文良兩人大有好感,與趙鴻義稱兄道弟起來。
同時兩人也趁機向趙鴻義瞭解《江南時報》的情況。
若論最近南直隸地區最出風頭的事物,當然非《江南時報》莫屬了。
不過此時大多數人還停留在看個新鮮的階段,並沒有弄明白這裡面的商業邏輯。
而觸覺十分敏銳的勳貴們則已經開始關注並瞭解這門生意了,因為他們手底下或多或少都有些店鋪或生意曾經在《江南時報》上打過廣告,花了多少錢、廣告效果如何,他們也是一清二楚的。
雖然現在《江南時報》的廣告費並不算很貴,然而目前只是起步階段,江南時報的影響力還沒有真正發揮出來,許多地區根本就看不到這份報紙。
而一旦《江南時報》的發行全面鋪開以後,影響力必然與日俱增,廣告費肯定也是要水漲船高的,到時候豈不是財源滾滾來?
這種前所未有的賺錢生意橫空出世,熱衷於賺錢的勳貴們沒有理由不關注,所以就有了藍海昌和常文良的這次拜訪。
趙鴻義心中暗道,他們果然是衝著報紙來的,且看看他們有什麼訴求再說。
於是便給藍、常兩人大致介紹了一番《江南時報》的基本情況。
聽完介紹之後,對報紙興趣十分濃厚的藍、常兩人連連點頭,順勢提出了想要入股報社的想法。
趙鴻義一怔,他們這是要巧取豪奪還是真的只是想做個戰略投資?
在古代封建社會,如果某個權貴想要謀奪一份產業,明面上並不會做得很過分,而是會提出入股該產業的要求,被盯上的老闆如果識相的話,通常就會乖乖奉上幾成乾股送給權貴,根本不敢真的收錢。
權貴的股份到手以後,到了年底自然可以理所應當地拿到相應的分紅,而平常經營中老闆若是遇到什麼困難和問題,也可以去找權貴幫忙解決,雙方算是一種變相的相互利用。
但這種操作其實是有點無恥了,權貴連一文錢都不用出,僅僅倚靠自己的權勢就可以白白得到股份和每年的分紅,對原來的老闆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因而許多人對權貴的這種行為是非常鄙視的。
本來這種強佔他人產業的行為就是律法所不允許的,如果被人掌握了確切證據併發起彈劾的話,權貴也是要脫層皮的。要是放在朱元璋時代,說不定還要砍頭示眾,剝皮實草來震懾這幫權貴。
但壞就壞在這種事情即便是半強迫性質的,當事人多半也不敢聲張,怕遭來權貴的報復,所以掌握證據非常難,想靠這個來彈劾權貴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