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水力舂米(第1/2 頁)
脫粒機順利完成後,柳雲又開始琢磨如何節省舂米的人力。
柳雲對於周朝還是很好奇,按理說,一個封建時代發展至今,竟然連脫粒機都沒有出現,這有些不太合理。
難不成周朝並不鼓勵工匠自由發揮嗎,對於工匠創新並無鼓勵制度。
但是明明工匠製作的甲冑已經非常精良了,這說明這個時代工匠技術一定不會太差。
或許只是西安路等邊境之地並未出現這些省力的器械。
說到舂米,柳雲就想起來水力舂米,這是個非常簡單的構造,利用槓桿原理,合理運用水力來使稻殼脫離。
“去喊上幾個工匠,叫他們準備一些木材竹料,隨本官前去河邊。”
柳雲吩咐下去,無論怎麼樣,自己要實驗一下才知道,人力能節省出來就節省出來。
這些百姓還可以幫他創造更大的價值,而不是在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上耗費無數時間。
半個時辰後,一批工匠帶著材料來到黑河旁,柳雲已經領人等待許久。
“參見大人。”
一眾工匠行禮。
“免禮,你們看看。”
柳雲遞過自己畫制的架構圖紙。
幾個工匠看著柳雲遞過的圖紙不禁嘴角抽了抽,不得不說,柳雲的繪畫風格很是粗獷豪放。
水力舂米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大的立式水車,不過那個比較複雜,柳雲暫時還畫不出來。
一個就是利用槓桿原理的設施,十分簡單,只要人手充裕,很快就能建造出來。
幾個工匠看著圖紙,逐漸明白了柳雲的意思。
不等柳雲下令,幾人開始行動起來。
幾個拉車裝物料的百姓學徒也在他們的招呼下開始幹活,柳雲也是讓自己身邊親兵前去幫忙。
水力舂米,稱之為水碓。
在柳雲的那個世界,從漢朝開始就有了這種設施。
只要是需要搗碎的物品,例如藥物,糧米,或者造紙的竹漿等等,都可以使用的上。
幾個學徒在工匠的指揮下搬下一根松木。
這根松木大約一尺二寸粗細,表面樹皮還未褪去,顯然是準備在庫房內的木料。
柳雲也是認出了這個松木品種,顯然是硬松的一種,這種硬松十分堅硬,長著兩三針一束的葉,非常適合當做木材。
兩人在柳雲的吩咐下從馬車上搬下兩個木馬,然後將這一根木材搬上了木馬上。
兩個木匠開始將木材褪皮以及用墨斗測量水平取方。
又有一個學徒在柳雲吩咐下在地上挖出了一個圓圈,隨後搬下石舀,這種石舀上寬下窄,呈四方形。
他們將石舀埋在土裡,只露出舀口,隨後將四周填平固定。
兩個木匠正在賣力的刨著木材。
木材的後端三分之二被刨去表皮,漸漸呈長方形狀。
另一端剩下三分之一的木材要比其他地方粗大一些。
木匠們將這粗壯的一頭只刨平了一面,隨後用鑿子鑿出一個接水槽。
木匠們早就用墨斗取方,因此鑿起來只需要對著黑線施工便可。
接水槽後方呈斜狀,為的就是方便其中水源流出。
除此之外,木匠們又開始在另一頭鑿出碓頭母榫。
又在粗細相接處鑿出支架母榫。
然後兩名老木匠取下一根短木料開始製作碓頭。
碓頭呈圓形,頭部也要刨平來,隨後還要裝上碓嘴,這是舂米的主要設施,將米殼分離就靠它了。
隨後又在碓頭上端鑿出楔子母榫,並且在碓頭上裝上碓嘴,然後敲緊契合。
碓嘴是用鐵料製成,同樣呈圓空狀,一面底,一面空,其中空心,可以很好貼合碓頭。
然後便是製作支架,將支架鑲入支架母榫內。
再將碓頭有楔子母榫的一段插進早就留出空間的大木料上。
碓頭貼合長方體狀的大木料,插進主幹的母榫內,碓頭上端的母榫就露了出來,再裝楔子固定,保證兩段木料穩定。
隨後將主幹處之前裝進的支架架在兩塊大石上,碓嘴一端正好對齊低下埋好固定的石舀。
而接水槽一段對向河邊。
因為碓頭這一端比接水槽要重長上不少,碓頭直接沒入了石舀內。
柳雲在一旁看著越來越熟練的工匠,一時間都忘記了指揮,這些木匠不虧是老匠人,一點就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