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迷宮(第1/2 頁)
命運的迷宮:潛意識與自我超越
命運是什麼?它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詞彙,是生活中不知從哪兒冒出來的解釋,也是一種讓人畏懼卻無力反抗的力量。
人們總覺得命運是一種外在的、不可抗拒的存在,它操縱著我們的一生,像一隻無形的手,將我們推向某些方向,或成功、或失敗、或平庸。
然而,命運真的是無法改變的嗎?如果命運並不是一種外力,而是我們自身內部潛意識的投影,這又意味著什麼?
對於普通人而言,潛意識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我們大多數人從未真正意識到,自己每天的行為、選擇、情感甚至思維,或許都源自潛意識的深層運作。
潛意識不是一個簡單的工具,而像是一座埋藏在黑暗中的迷宮,控制著我們的習慣、情緒、慾望和恐懼。我們以為自己是清醒的存在,但實際卻活在潛意識的牢籠裡。這種牢籠,牢固得像鐵鏈,隱秘得像空氣,以至於我們從未察覺它的存在。
中國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破解這種潛意識迷宮的一把鑰匙。
他告訴我們,改變命運不是等待外界的恩賜,而是從內在突破。不是從思維開始改變,而是從行為入手。透過行為的反向作用,我們可以重新塑造潛意識,從而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
命運的迷宮:潛意識的操控
我們先來理解潛意識的本質。潛意識並不是一個與生俱來的固定存在,而是由我們過去的經驗、習慣以及社會環境共同塑造的。
它像電腦程式一樣,記錄著每一次選擇,每一次恐懼,每一次失敗和成功。隨著時間的推移,潛意識逐漸積累出一套“規則”,這些規則會在我們遇到新的情境時自動發揮作用。它讓我們做出選擇,讓我們陷入情緒,甚至讓我們感到不安或愉悅。
比如,一個從小害怕失敗的人,潛意識會不斷告訴他:“不要冒險,不要嘗試,否則你會失敗,失敗會讓你難堪。”
這種潛意識不需要經過大腦的思考,而是直接給出訊號,促使這個人迴避任何具有風險的選擇。
而一個習慣於拖延的人,潛意識可能在每次需要行動時發出暗示:“還有時間,先放鬆一下。”這些聲音很輕,卻極其有力,因為它們紮根於我們的深處,早已成為我們認知的一部分。
潛意識的力量如此強大,以至於它常常讓人誤以為,自己的行為和選擇是“命中註定”。
人們會說:“我就是這樣的人,我改不了。”其實,這並不是“命運”,而是潛意識塑造的慣性。潛意識並不是不可改變的,但它的改變並非從思考開始,而是要透過行動來撬動它的根基。
王陽明的覺悟:從行為反向改變潛意識
王陽明的人生足以成為對抗潛意識的經典案例。他曾是一位執著於“思考”的人,試圖透過深入的哲學思辨和知識探索來改變自己,追求成為聖人。
然而,他發現,思考本身並不能帶來實質性的變化。無論他多麼努力地思索,他的內心依然充滿迷茫與痛苦。他越是試圖用思維突破自己,越覺得像撞在一堵無形的牆上。
真正的轉機發生在他人生的低谷。當他身處困境時,他突然意識到,思考並不是改變的關鍵。
他問自己:如果自己已經是聖人,那麼聖人會如何行動?而後,他決定不再在“如何成為聖人”的問題上糾結,而是直接模仿聖人的行為。
他不再等待自己的內心變得堅定,而是直接去做那些堅定的人會做的事情。他不再試圖改變自己的感受,而是讓行為先行,強迫自己的行動去塑造新的內在。
這看似簡單的選擇,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指出,行動和認知並不是分離的,而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
我們的行為會反過來改變潛意識中的認知,潛意識的變化又會進一步影響我們的行為。這種改變並不是瞬間發生的,而是一種持久而深刻的過程。
人生的突破:從行動開始
如果說潛意識是一座迷宮,那麼突破迷宮的唯一方式,就是從行動入手。
我們不能等待潛意識自動改變,因為潛意識的本能是維持現狀。它的存在是為了保護我們,讓我們不受危險和未知的傷害,但這種保護常常變成一種束縛,把我們困在固有的模式裡。
要打破這種束縛,我們需要主動去做那些與潛意識“規則”相悖的事情。
例如,一個害怕在人群中說話的人,他的潛意識會不斷髮出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