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領先時代的武器(第1/2 頁)
那到底遠了多少呢?
按照張獨眼不斷的實驗,他發現就算大炮不換的情況下,這射程都至少增加了五成。
這五成可就是要命的五成,這也就意味著,敵人花了巨資打造的戰艦,打不到寶島的戰艦。
當下張獨眼可就瞬間興奮了起來,搗鼓了大半輩子的火藥,沒想到被陳興顯隨口一點撥,這火藥的威力就變得如此的巨大。
接下來就是寶島最擅長的了,造炮架。
這以往的炮架分兩種,要麼是固定在木架或是城牆上,要麼就是下面裝上四個輪子,能拉著走。
而陳興顯則把炮架分為了兩個部分,在下面增加了一個底座。
在這底座和炮架之間,採用齒輪進行調節炮口的高低,和炮口的左右方向。
要說這齒輪怎麼做,直接上木工唄。
等木頭做的大大小小的齒輪和搖把裝配成套之後,再進行翻砂鐵水澆鑄,這不就得到了一套鐵製的齒輪組。
最後等這一套炮架徹底成型了之後,再加上定裝的顆粒火藥。
這每一款大炮的射擊諸元就能被測算出來了,一包火藥,搖把搖三下能射多遠。
兩包火藥,搖六下能射多遠......
陳興顯相信有了自己這一套土法的加持,再加上裝藥量加大的火箭,這一套武器的組合,在當下是可以橫行整個藍星的。
歸根結底陳興顯要的結果就是,火力的射速必須加大,火力的射程也必須加大。
因為他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勉強的治療一下,他的火力不足恐懼症。
而要想讓他的這個病,再好轉一點,那就得說到老三陳興榮帶回來的那支燧發槍了。
當陳興顯看到這支槍的時候,也是大驚失色。
他苦於無法下手的時候,卻沒想到這種槍支,竟然早已被髮明瞭出來,而且機緣巧合之下,自己竟然得到了一支。
只是這種轉輪發火的方式實在過於複雜,陳興顯於是帶著孫大雷和多名鐵匠,反覆的實驗,終於改進了發火的方式,新式火槍採用一個夾子夾住削尖一頭燧石的方式。
這個結構一改進,頓時結構立馬簡單了不少,這就是所謂的思維突破。
就好比咱們造不了光刻機,咱還造不出光刻廠?
於是剛剛改進完大炮的顆粒火藥定裝法,就直接被應用到了這支火槍上。
用油紙捲成圓柱形,扎住底口,放上一個圓形的鐵製子彈,再扎住,後半段再塞滿火藥,再扎住。
燧發槍,定裝紙殼子彈
這士兵在射擊的時候,就省去了很多的步驟,直接咬破尾部的火藥端,將一些火藥倒在發火池。
然後把剩下的火藥和子彈一起塞進槍管裡,接著用通條搗幾下,塞實後。
按下裝著燧石的壓柄,然後就可以瞄準射擊了。
這多快啊,一分鐘都能射出三發,基本和大炮一個速度了。
燧發槍射擊原理
當這兩樣跨時代的先進技術,(其實都是利用現有的材料,可奈何是理念先進啊),被陳興顯發明出來之後。
這年前的一個來月,整個寶南縣的人都加入了各處的工坊,就連海軍和陸軍的人員也是一個沒落下。
有了這麼先進的武器,等明年這群蛟龍再度出海的時候,嘿嘿......
敵人們,你們就洗乾淨腚眼,等著被捅菊花吧。
時光荏苒,冬去春來,時間來到了隆慶三年(1569年)的二月。
寶島號和驚蟄號成為第一批被整改完畢的戰船,用陳興顯的話來說,這才是“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裡,就連海軍學校都搬到了寶島號上,所有人更是沒日沒夜的訓練。
陸軍的部隊也在這次大變革中,也做了全方位的整編。
那四個半拉隊,直接被整編成了一個營。
陳興顯親自擔任了這個陸軍第一營的營長,營下設定了三個隊,分別是一隊,炮隊,營部隊。
一隊由140餘人組成,等於是把之前隊的編制,補充齊全而已。
炮隊有一個輕炮排,下轄6個子母炮棚,每棚6個人;一個重炮排下轄6個長炮棚,每棚10個人,合計96人。
再加上一個警衛排38人,專司保護炮兵部隊的安全,全隊合計140餘人。
至於為何叫棚,那是因為這十幾個人住在一個棚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