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糟糕的經濟情況(第1/2 頁)
對如此不利的局面,克利亞黨還能怎麼辦,自然是該自治,該管理管理,那還能離了不成?
首先可以十分肯定的是,廣大農村地區是暫時別想了,克利亞黨採取了十分務實的態度,先治理好大城市,再管理好農村。
其中第二道城牆內的四座宛城被重點管理,其中的前三個在軍隊出征攻戰的時候就被隨後的黨員們給佔領,管理了起來。
至於最後的那道城牆則是在駐紮兵團戰敗之後被第一兵團給攻佔,剩下的未被控制的大城市也在此戰過後被克利亞黨的完全佔領。
隨著845年3月16日最後一座城市緩緩升起了紅旗,這代表著克利亞黨已經完全控制了第一道和第二道城牆,可以開始大展拳腳。
不過在大展拳腳之前,他們必須先了解一下帕島人口的分佈情況,這樣才可以根據人口情況做到科學有效的管理。
首先帕島的總人口原本大約為一百二十五萬人,其中第一城牆內大約四十五萬人,第二道城牆約為五十萬人,第三道城牆約為二十五萬人。
其中因為饑荒之類的種種的事情大約減五萬人,則是王室政府的統計資料,其中的為了安撫民心這一份資料有多少水分,可就難說了。
不過現在的克利亞黨由於自身能力原因,也不能自己準確去測,能湊合著用這一個了。
其中第三道城牆的情況過於特殊,所以不能先行分析,這個我們稍後再論,先來看一看第二道城牆的。
按照王室政府的資料,第二道城牆內的總人口約為50萬,由於第二道城牆距離第一道城牆也就是王都比較近,方便王市政府隨時出兵和掌控,所以四城宛的人口也相對較少,在平均了一下之後,大約每座城擁有一萬7千人。
然後超過三萬人的“大型城市”有三座,剩下的三十四萬兩千人之中,其中的二十五萬人為農村人口,分散在了農村地區,剩下的九萬多人,不是分散在了大大小小,人數各異的鄉鎮縣城之中。
其提倡呈現為一個大城市圍繞著多個小縣城小鄉鎮以及農村,分散的說接近也不接近,說散也不散的。
在瞭解完最基本的人口之後,接下來就是必須要說一說克利亞黨遇到的麻煩了,自糧食危機開始,帕島內的經濟就遭遇到了重大打擊,各種商品滯銷,失業率飆升,人們的財富被洗劫一空,社會陷入到了一種極其動盪的局面。
而在芙莉妲採取陳華新政的方法,讓失業人口下鄉,同時國家提供訂單,創造就業崗位,主動干預經濟後,島內情況稍有改善。
企業和小資產者手工者以及民眾都獲得到了錢,社會開始再次正常的運轉了起來,但大家都知道糧食危機還在,都知道它會回來,都吃過了糧食危機的苦,所以大家除了糧食以外都不隨便敢花錢。
而且在被糧食危機洗劫過錢財之後,他也真的沒錢了,所以即使國家主動干預經濟,但帕島內經濟的情況還是處於一個扶不起來的狀態。
工廠,小手工業者,商人,等等重要團體的情況都屬於一種五網曬網一天打魚的糟糕情況。
這種其糟糕的經濟情況在有國家幫扶的情況下能勉強執行下去,但國家的手只要一撤,那怕島內的經濟情況就開始陷入到了一種惡性迴圈的狀態,一天比一天糟。
反應到這就是失業率飆升,百姓整天無所事事,犯罪率飆升,攔路搶劫的情況時有發生,個別地區因為實在拿不出錢,開始了以物換物。
發生這種情況則是因為,市場上的市場上的錢開始飆漲,沒錯錢的價格開始飆漲,錢變得更值錢了。
這情況下,我們必須先了解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原理,通縮與通脹,在情況下正常國家,時間的推移,錢是會變得越來越不值錢的。
因為在每年政府都會根據經濟增長的情況多印發出一些貨幣,把它們透過各種方式流放到市場上,讓市場上的錢變多,讓百姓手裡面錢的價值下降,這是現在大多數國家的理想模型,據社會情況的不同,這種方式也會有很多種變化。
總之,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上流通的錢是在一點點變多的。社會總體的財富也在透過這種方式增加,反映到現實就是物價上升,是獲取錢的難易程度也會下降。
這時有些聰明的讀者就會問,為什麼國家要保持通脹的情況呢?不能不印,或者是減少市場上流通的錢,百姓們手中的錢更值錢呢?為什麼必須保持通脹的情況呢?
有關於這個原因,某個垃圾做的,只想回答說,現在已經1500字了,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