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楊學山的仕途之路——回鄉路的艱辛歷程(七)(第3/4 頁)
太行人發揚愚公移山吃苦耐勞持之以恆的精神,保持改變山河的勇氣,久久為功,眾志成城,一定能讓太行荒山變成綠樹成蔭的青山,讓太行山區果香滿山川,家家葡萄園,山清水秀小江南……
看到楊學山的考察報告後,太行縣委午書記非常支援楊學山的想法,成立了太行縣綠化領導小組。午書記親自掛帥,楊學山被任命為主抓綠化小組日常工作的副組長。
調到縣綠化小組後,楊學山背上鋪蓋卷,拿上糧票和錢下到各區各鄉指導植樹造林、建壩築池的工作中去了。每到一個鄉,他都身先士卒,赤膊上陣,定點劃線,輪錘撬巖。為了激勵農民,他還讓鄉幹部在山坡上打出“植樹造林修壩渠,誓將太行披綠衣!”“愚公移山志如鋼,毛澤東思想來武裝,一錘一釺改山川,定叫太行穿新裝!” “太行兒女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等標語。楊學山還向各區鄉下達了任務指標,以加快山區生態環境的改變。比如,一個生產小隊冬季農閒期間,至少挖魚鱗坑2000個;修築寬幅至少10米的梯田10畝;各生產小隊還要在山上修建水窯15個,每個水窯至少容量20立方米雨水等。此外,楊學山還在各區建立了林業工作站,讓這些站點指導當地村民植樹造林和修築攔水壩等。楊學山還在他的家鄉西羅山村和馬家堡兩個村建立起了栗子果園示範點,在樑上莊鄉建立起蘋果鄉示範區。
楊學山初步計算了一下,太行縣山區行政村近400個,生產小隊2000多個,除去平原地區的生產小隊,山區的生產小隊,一年可挖魚鱗坑三百多萬個,5年可挖魚鱗坑近一千六百多萬個。也就是說,5年可以在山坡上栽樹一千六百多萬株。一年可在山上修建近二萬五千個水窯,存蓄雨水的能力可達到近五十萬立方米。5年可在山上修建近十二萬個水窯,存蓄雨水的能力可達到二十五萬立方米。這樣,經過5 年苦戰,太行縣的植樹造林就會形成一定的規模。再經過一個五年的創業,太行山區的大山90%多的山坡背陰面就會被綠樹覆蓋。到那時,山坡背陰面過去那種“山上光禿禿,溝裡洪水流”的惡劣生態環境將得到徹底改變。再這樣堅持下去,太行縣的大山一定會變成“渠道網山頭,清水高坡流,荒山披綠裝,果樹栽滿溝”的山色美景,山區人民的生活將得到翻來覆去的變化,一幅“村村花果山,頓頓白麵饃,糧食堆滿倉,牛羊滿山坡”美好的生活畫面將呈現在太行山區人民面前。
然而,1963年3月,國家再次重審精簡城市職工和城市人口的政策:任何地方、任何部門、任何單位都不得超過國家計劃規定的職工指標,更不能擅自增設機構……
之後,太行縣綠化小組因屬於擅自增設的機構,不得不先撤銷掉。楊學山又回到林業科。
1963年底,太行縣綠化小組撤銷後不久,韋美娟利用回家探望母親的假期,試探著找權州縣領導問了問:如果楊學山還想回到權州,權州縣還要不要楊學山。權州縣委第一書記付書記先是詢問了一下楊學山在太行縣的工作情況,瞭解完楊學山在太行縣的情況後,堅定地對韋美娟說:“楊部長如果想回來,權州人民非常歡迎。楊部長是個搞農村工作的能手,當時走的時候,我就有言在先,歡迎楊部長還回到權州,建設權州……”
得到權州縣第一書記的肯定答覆後,韋美娟非常高興。回到太行縣後,韋美娟就努力勸楊學山還是回到權州縣。韋美娟勸楊學山說:回到權州縣也能實現自己的抱負,不是非要在太行縣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而且,回到權州縣後,更容易實現自己的抱負,權州縣地理環境是太行縣無法比的,栽樹用不著在堅硬的石頭山上挖什麼魚鱗坑,把樹苗插進石頭縫裡,埋上土,用腳踩實,就能活,而且,楊學山一生的人脈關係都留在了南方省,上上下下都是南下幹部,想辦個什麼事,找找老上級,給老戰友打個電話,一切可能就oK了,哪像在太行,辦起事來難不說吧,還經常被擠兌,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不安好心的人算計了……
聽到愛人發自肺腑的勸說後,楊學山沉思良久,說:“老解放區的人民政治上翻了身,但經濟上還沒有完全翻身,生活依舊貧困。咱老區人民也是人啊!老區人民的經濟不翻身,作為老解放區的兒子,一名共產黨員,我怎能睡得著覺!好不容易調回家鄉了,有了實現自己抱負的平臺了,我不能只顧自己享受,看著老區人民缺吃少穿無動於衷。不讓老區人民經濟徹底翻身,我真難瞑目!”
韋美娟又耐下心來勸楊學山:“你現在被降了兩級安排到林業科當了一個副科長,小小的一個林業科副科長,位低言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