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急了,他急了(第1/2 頁)
這麼重大的事情怎麼可能一天就商議出結果呢?
幾位卿大夫和那些後面被招呼過來的公族封君、異姓貴族,他們沒有料到的是晉君午會在今天徹底擺爛,並且還鬧得大家非常難堪。
後面的氣氛一直維持在尷尬之中,到了傍晚眾人才出宮城。
智躒和韓不信並肩而行,兩人低聲交換著意見。
在智躒與韓不信後面,跟隨著兩家各自的附庸貴族,張氏和解氏自願或被動也只能站隊。
跟隨智躒和韓不信的附庸貴族數量多達三十七人,其中屬於智氏的附庸二十四家,剩下的便是韓氏的附庸
魏侈也有屬於自己的附庸貴族,數量方面不算少,加起來有十六人。
跟在趙鞅身後的附庸貴族卻是隻有五人,顯示出了趙氏的虛弱。
不是趙鞅只有五個附庸貴族,主要是內戰期間戰死了太多,剩下的大部分被直接吞併進入趙氏,等於連附庸都沒得當,成為了養份。
附庸雖然是附庸,可是仍舊擁有一定的自主權,遭到吞併真的就是連渣渣都沒有能夠剩下。
要出宮門的時候,趙鞅先跟魏侈打招呼,再一起來到智躒和韓不信身前。
趙鞅沉著臉說道:“正卿,卿位之事不宜再拖!”
然後呢?
倒是說啊!
智躒才不會因為趙鞅那麼輕飄飄的一句話更改本來的主意。
甚至連韓不信和魏侈都在用莫名其妙的表情盯著趙鞅看,懷疑趙鞅是不是被晉君午那一出搞昏了頭,跑來要求智躒做那幹這的。
難道是因為智躒以往的軟弱,讓趙鞅心中對智躒的印象太過根深蒂固,以為態度強硬一些就會讓智躒認慫?
不至於啊!
以前是智氏實力處在一種平平無奇的狀態,乃至於有點陷入後繼無人的窘境。
現在的智氏不一樣了。
智氏大肆奪佔範氏、中行氏的封地,獲得大批的城邑與人口,資源更是多到不好計算。
在繼承人方面,智氏的智申依舊顯得平庸,耐不住有智宵頂了上來。
這樣的智氏肯定還有弱點,問題在於不是當前的趙氏所能抗衡,別說智氏還有韓氏這家盟友了。
趙鞅像是在掏心窩子那般,堅決而又哀痛地說道:“卿位懸而不決,必定再生禍端。鞅以為正卿絕無力薦張進明、解盈就任卿大夫決心,亦不願範吉射、中行寅重得卿位,由智氏、韓氏擇人就任卿大夫亦非二位所願。既無卿位人選,何故一再拖延,不如裁撤,免生事端。”
這算是趙鞅將所有可能會發生的情況做一個總彙,算清楚其中的利害關係,目的還是以自己為中心,看似講得有道理,仍舊不改霸道本質。
智躒臉上全程帶著微笑,可是無論趙鞅說什麼都不願意搭話。
繼續拖下去是極有可能會生出禍端,例如再讓晉君午作妖,或是演變成公族封君與張氏、解氏之間的爭鬥。
更重要的是卿位繼續空懸,真的要讓範吉射和中行寅洗白了的話,趙氏白死了那麼多人不提,湯一口都沒有喝到,未來還要繼續面臨範氏與中行氏的聯合敵對,不知道什麼時候又一場內戰就要爆發了。
“不信?”趙鞅眼見智躒這邊軟硬皆走不通,目標放到了韓不信身上。
“此事自有正卿做主。”韓不信一臉笑呵呵,立場卻無比堅定。
這一下不止趙鞅看不懂韓不信,連帶魏侈也深感困惑。
韓氏只是跟智氏結盟,又不是智氏的附庸。
韓不信這是被智氏拿捏住了什麼痛腳,還是智氏給韓氏的好處太大,才讓韓不信的立場那麼堅定?
“幾位,且聽我一言。”魏侈本不想說話,事情的進展卻很不對味。
目前魏氏處在中立的立場,無論智氏、韓氏,還是趙氏這邊,雙方哪怕是假裝都要裝得會很重視魏氏的意見。
魏侈先是嘆息了一聲,再說道:“卿位之事若無結果,內亂便無平復可能。內亂一再不止,屆時非獨有齊國、宋國、衛國、鄭國、魯國出兵來犯。西之秦國,南之楚國、吳國,皆有來犯可能。”
先期出兵干涉晉國內亂的幾個諸侯國,除了齊國之外,其餘諸侯國都已經再次服軟了。
而齊國、宋國、衛國、鄭國、魯國之中,對晉國威脅最大的恰恰就是齊國。
所謂的威脅是齊國本身便為大國,富庶程度列國所不能及,兵力方面也遠超宋國、衛國、鄭國、魯國,尤其是戰鬥力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