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戰略上的抉擇(第1/3 頁)
動員這種事情存在一個動員效率,例如短時間內可以動員出多少可作戰部隊,極限動員又是能夠動員出多少士兵。
戰爭分為有預謀以及突發,一般需要倉促間應對就屬於突發性質,秦國面對的就是這種情況。
大多數國家面臨考驗的也是在戰爭爆發後,短時間內可以徵召多少部隊投入作戰的這種考驗,相當多國家沒有來得及動員完畢就遭到滅國了。
秦國的聚居地比較密集,一個月內動員出一萬五千部隊進駐“涇陽”地,講實話動員效率只能算是一般般。這裡可能是秦國君臣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等待秦國君臣得知晉國光是智氏就動員了十五萬以上的兵力,他們再趕緊進行第二輪動員,預計三個月內可以動員出攏共六萬的軍隊,只能算是春秋時代列國的正常動員效率了。
智氏是有預謀的那一方,釋出動員到十七萬軍隊集結到各地應該抵達的地點,一共耗時兩個半月,以效率而言其實也沒有多快。
這裡的快與慢,不同時代會有不一樣的標準。
春秋戰國時代的動員效率在冷兵器時代,其實已經算是非常快速,一般動員過程不會超過三個月。原因當然是當時的各國統治疆域面積也就那樣,再來就是國家處在隨時爆發戰爭的威脅之下,無法適應又沒有建立合格動員體系的國家早就被滅掉了。
一般情況來說,疆域面積越大的國家,完成動員使用的時間就會越長,又要取決於基層的辦事效率,以及交通的實際狀況和運輸所用的工具。
智宵人已經不在晉國的國內,來到了洛水以東的一百里處。
這裡的附近有一座叫“高陵”的城池,它是秦國在東部的唯一一座城池。
其實,與其說“高陵”是一座城池,不如說是一座軍事要塞,裡面並沒有居住黎庶,周邊也沒有開墾出農田。
“並無秦軍新來,其內僅由原有千餘守軍駐防。秦軍日常外出劈柴、取水已斷,閉城晝夜備戰。”仲由事先帶著兩個‘旅’過來,沒有對秦軍展開攻擊,更沒有進行攻城,主要是保護前來開發的墾荒團。
智氏派到洛水周邊的墾荒團沒有遭遇秦軍的攻擊,遭遇到的麻煩更多是來自野獸襲擊,以及大自然本有的諸多困難。
“在‘涇陽’秦軍已有三萬餘,另有秦軍源源不斷開來。我在涇水之民遭遇秦軍驅趕已有死傷,派使者正告秦國君臣交出傷人兇手,若不交出兇手便是開戰之時。”智宵說這話的時候,臉上沒有任何表情。
仲由卻是聽得臉頰抽搐,心想:“那麼進行逼迫,秦國怎麼可能毫無反應?只是驅趕,沒有大開殺戒,算秦國君臣保持克制了。”
智氏這邊的墾荒團跑到秦國駐軍邊上開墾土地,等於就是在秦軍眼皮子低下進行最直接的挑釁,秦國高層為了大局會忍受,軍隊這種最為需要血性的集體光靠來自高層的壓制根本壓不動,乃至於越壓制越容易激發出新的麻煩。
再則,秦國高層可以壓制中層,中層卻不一定壓得住基層,乃至於中層也心懷不滿,會讓中層對基層選擇放縱,發生下克上的事件。
這一次,秦國高層一直在進行壓制,內部被搞得像是火山那般,不是對外噴發,便是要內部爆炸,反正最終都要遭,看傷到的是誰罷了。
包括仲由在內,有太多人第一次發現還能這麼玩,死板一些就認為智宵逼人太甚,有想法的人則是覺得自己又學到了新招。
仲由介於覺得逼人太甚又學到新招之間,性格讓他只能沉默著履行責任,學派的定位卻是讓他事後估計不免要自責一波。
智氏的十七萬大軍並沒有全部向西,其中的八萬已經開赴到洛水以西和渭水南岸;九萬軍隊有五萬被屯駐在三塗山,剩下的四萬屯駐在“潞氏”。
三塗山位於“蠻氏”以北,而“蠻氏”以南便是楚國。這邊在幾年前爆發血戰,楚軍想要滅掉蠻氏被晉國搶先,最終“蠻氏”落到晉國手中,智氏進行了接管。
如果楚國要干涉智氏對秦國的戰爭,他們可以出兵干涉的通道並不多,選擇“蠻氏”會是最為迅速的一條進軍道路。
智宵在三塗山屯駐五萬大軍,為的就是威懾楚國,也能進入“蠻氏”有效阻擊北上的楚軍。
在“潞氏”安排四萬駐軍則是在威懾晉國內部的其餘家族,主要防備物件乃是趙氏。
另外,在“潞氏”和三塗山的駐軍,他們分佈的位置其實就是一個掎角之勢,一旦魏氏想捅智氏的腰子,智氏在兩個地點的駐軍就會從兩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