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古往今來(第2/3 頁)
直有新的貴族產生,要命的是這些新貴族一定會成為某個卿位家族的附庸。
可是,普通人真的不會看那麼遠或者想太多,他們只是想要成為新的貴族,明確知道努力就能夠成為新的貴族,奮鬥的動力肯定強勁。
智宵現在看到的大多數士兵來說,他們奮鬥的動力就是從“羨”轉為為“徒”,“徒”想要立功成為“士”,“士”想積累功勞變成“大夫”,有目標就有奮鬥的衝勁,精神層次和麵貌遠比列國那些人看上去更好。
再拿智宵自己來當例子,老智家明明已經是諸夏大地上紙面資料看去最強大的家族,到了智宵這種程度,日後會成為諸夏大地第一家族的領袖,沒有奮鬥目標為前提,要麼是隻有保住基業的想法,不然就是變成貪圖享樂的人或擁有得過且過的心態。
應徵納賦的這一批人,“大夫”需要自行武裝,並且被嚴格規定帶來多少“徒”,包括人數或武裝不合格,會有一道“記過”的程式。
那個“記過”是用來幹什麼的?俗話說事不過三,一旦“記過”的次數累加到三次,犯錯的“大夫”就要面對失去封地或被擼掉爵位的處罰了。
而在晉國的相關制度中,犯錯者不是隻“記過”那麼簡單,會強令納賦的貴族補上攜帶納賦的“徒”的數量,攜帶武器不合格也需要在限定時間內趕緊完成更換。
智宵親自過來的作用就是展現存在感,威懾有“人情關係”那麼回事。
什麼人情關係?
晉軍的軍制裡面會有“侯奄”來作為“總監”負責監督,再由擔任“司戈盾”、“司弓矢”、“貳車”等職位的人去負責查裝備狀況,更有“司兵”來負責檢驗納賦人員的素質。
因為擔任職位的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慾,再好的制度都能被玩壞。
要是某人跟侯奄的交情非常好,雙方因為交情而走關係,什麼以好充壞,或是乾脆玩紙面存在資料,有再多的規定又有什麼用嘛!
到時候,全軍首領看紙面資料,一應資料顯示皆為良好或達標,實際上前來納賦的貴族武器裝備很爛,帶來的人上面弄虛作假,等待首領掌握的是假資料,以為這個假資料是真實的,錯誤判斷敵我雙方的優劣,顯現出來的惡果會有多大?
在一些王朝,很多爛事屬於潛規則的一部分,上上下下玩的就是弄虛作假來欺上瞞下。
在春秋時期這種事情也存在,只不過需要瞞騙的不止是皇帝,還包括家族的高層。
當今的貴族可不是什麼“打工仔”,他們遠比一國之君更加在乎真實資料,原因是打了敗仗損失的可是自家的實力,並非單純事關國家。
“應徵‘大夫’十七位,攜帶之‘士’、‘徒’合計兩千二百。”
“我家之‘大夫’為二十五位,‘士’兩千五百,‘徒’一萬二千,餘下為‘羨’。”
按照晉軍的編制,一個‘兩’有一名“士”,一個兩為六名“士”,一個“卒”便是二十五名“士”,一個“旅”增加到一百二十五名“士”,一個師一共擁有六百二十五名“士”,一個滿編的“軍”則是三千一百二十五名“士”。
這些“士”就是下層軍官或中下層軍官,“士”又分為“下士”、“中士”、“上士”三個等級。他們分別是“伍長”、“兩司馬”、“卒長”的在任人選。
從“旅”這個軍事單位便是由“大夫”來擔任主官,“旅”的主官稱為“旅帥”,由“下大夫”擔任;一個“師”的主官稱為“帥”,由“中大夫”來擔任;一個“軍”得到主官稱為“卿”,也就是沒有上大夫,由“卿”來擔任。
因此,上大夫都能夠稱為“卿”,可是同樣都是“卿”,晉國的“卿”又分出等級,其餘列國則是一律為卿大夫不再區分出明確的等級。
在列國只用家族實力去區別同樣為“卿”之下,誰的實力強就是誰的地位高。
在晉國則是以中、上、下、新的“將”或“軍佐”的“銜”來分國家公職程式上的地位高低。
智宵一圈視察下來,主要是看自行武裝那些人的軍備情況。
因為“羨”是半兵半農的關係,武器裝備和輜重由家族承擔,使用什麼武裝以及輜重供應,看的是老智家能夠提供到哪種層次。
恰恰因為是那樣,在老智家的部隊裡面,由家族承擔列裝的“羨”這一階級,他們的裝備反而比“大夫”、“士”、“徒”要更為精良。
“大夫”、“士”和“徒”肯定會羨慕,至於說什麼心裡平不平衡的想法,“羨”只是暫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