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夫差來了(第1/3 頁)
晉國這邊已經確認是吳君夫差親自參與會盟,同來的還有將近五萬大軍,算上一應隨扈的數量,總人數約八萬。
那麼,且先不算那些不知道確切數量的列國參與會盟一方,僅僅是算上知道的會盟諸方,會出現在“任”會盟現場的人數已經突破二十五萬的總數量。
最終,參與會盟各方的總人數加起來,一定會超過三十萬。
以為一場會盟突破三十萬人在場的數量,顯得極其的誇張嗎?不是的。
有史記載的記錄中,晉國屢屢出動四個滿編軍團前往參加會盟,好幾次楚國也是出動二十萬人左右抵達會盟現場,晉國和楚國加起來的人數就接近四十萬人,再加上其餘參與會盟的各方,總會盟的人數只會更多。
在沒有將輔兵算在軍隊編制的時代,記錄出動多少士兵就一定是多少,更沒有“號稱”這個說法。
春秋時代的晉國屢屢能夠出動十五萬左右的正規軍隊,僅是這一點就超過很多王朝了。
而春秋時代的晉國並不顯得瘋狂,到戰國的時代之後,倖存列國哪個不是動輒出兵二十萬以上。
按照道理來說,吳國前來參與會盟並不需要受到多大的重視,起碼晉國不用過多的在乎,奈何吳國現階段風頭正盛,晉國無法按往常視之。
吳國打得楚國極慘,一度攻破楚國的都城。
楚國好歹跟晉國打了接近兩百年的爭霸戰爭,並且長期作為南方霸主而存在。
那麼,吳國能夠一再擊敗楚國,乃至於辦到了連晉國都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吳軍攻克了楚國的“郢”都,肯定是要讓吳國得到晉國更多的重視。
“何人前往迎接吳君?”晉君午最近每天都能夠舉辦宴會跟其他諸侯一塊吹牛逼,小日子過得比較愜意。
這一次,眾卿大夫齊聚,要跟晉君午商議的便是拿出何等規格來對待參與會盟的吳國。
齊國、魯國、鄭國、衛國等諸侯國到來,晉國這邊只是有人出三里進行迎接,符合“禮”的規範,算是循規蹈矩的操作。
風頭正盛的吳國隊伍馬上就要到來,有鑑於吳國取得了良好成績,晉國肯定需要破格進行接待。
問題是什麼?吳君夫差公開放話,說是要北上挑戰晉國的霸權。
既然吳君夫差公開表示要挑戰晉國的霸權,晉國總不至於當沒有聽到。
這樣一來,晉國用高規格的方式迎接到來的吳國隊伍,豈不是一種示弱?
可是,晉國不能示弱,一方面也不能無視吳國取得的成績。
怎麼接待吳君夫差,可不就成了一件難辦的事情了嘛。
“紋身散發之國,如若無我(晉國),怎有今日之盛。”趙鞅說的是曾經晉國大力扶持吳國的往事。
晉君午先看了智申和智宵一眼,再看著趙鞅說道:“重提此事作甚。”
那都是老黃曆的事情了。
當時的晉國需要有那麼一個國家在側面威脅楚國,在東南一隅挑挑揀揀,選中了吳國這個國家。
之所以晉君午會看智氏父子一眼,原因就是由智氏的荀罃提議扶持吳國。
以當時的情況來論,東南一隅也就吳國合適。
原因是東南一隅以吳國最強,並且吳國一直在跟楚國過不去。
晉國對吳國的幫助可謂全方位,給予吳國帶去了中原的文化,同時從農耕到軍事進行了全套的教導與培訓。
在全球的歷史上,晉國是第一個派出成建制軍隊前往他國,對該國進行全套培訓的國家,受到該種待遇的便是吳國。
晉國做這件事情大約是在前570年左右,日後該種方式的重現要到近現代之後,時間相隔了兩千多年之久。
趙鞅知道晉君午又在挑撥,不得不進行解釋,說道:“彼時乃是先君與眾卿合議,非一人可定。臣再提此事,乃是諫言日後絕不可再有此舉,恐重蹈今日之噩。”
能說趙鞅提醒錯了嗎?肯定不能的啊!
將一個不怎麼開化的國度,培養成了自己的對手,類似的事情真是挺蠢的。
只不過,當時的晉國選擇扶持吳國,不是純粹的好心,其實就是出於態勢需要,並且也達成了最終的目標。
以現在的形勢去評判長久以前人們的作為,好比如關公戰秦瓊,很是有失公正。
晉國是出於需要才扶持吳國,並不像某些王朝不求回報去教化諸胡或蠻夷,兩者存在巨大的區別,不能拿來一概而論的。
趙鞅身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