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複雜不過人心(第1/3 頁)
吳君夫差在明知道事不可為之後,怎麼可能拿出兩萬兵馬讓孫武去踐道。
那是吳國的兵馬,吳國的兵馬就是吳君夫差的兵馬,為的是給夫差這位君主與吳國服務,不是孫武拿來做實驗的工具。
因此,吳君夫差委婉地拒絕了孫武的請求。
對於智宵來說,阻擊吳國對晉國霸權的挑戰是一種需要,達成了預計的目標之後,同樣不想將有限的兵力折損到不必要的交戰之中。
再則,智宵很清楚一旦將吳軍全殲在北方,受益最大的一方將會是楚國,越國的受益都要比晉國多。
講實話,包括智宵在內的大多數晉人,他們從始至終只會在乎一個敵國,那便是老對手楚國。
吳國?這個國家是在快速崛起沒有錯,晉人不太重視的根由也是吳國才崛起。
正在快速崛起的吳國暫時沒有給晉國帶來太大的傷害,雙方僅是展開精神層次的對抗,沒有進入到物理層次的交鋒。
晉人什麼時候才會視吳國為大敵?等吳軍什麼時候給晉軍一場“邲之戰”級別的教訓吧。
那一場“邲之戰”又稱“兩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會戰,是當時兩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晉國與楚國爭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較量。
這一場“邲之戰”以晉軍戰敗而落幕,晉國失去了霸權,楚國首次稱霸成功。
在“邲之戰”打完之後,楚軍開創了“飲馬大(黃)河”的壯舉。
以軍事帶來的政治影響來說,楚莊王打贏“邲之戰”並“飲馬大河”,等同於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和竇憲的“勒石燕然”,屬於必然會被大書特書和渴望複製的史詩級別壯舉。
智宵不想過分削弱吳國,又不想輕易放過吳國,敲詐一頓成了選項之一。
得到回覆的公孫聖回去了。
沒有得到最終答覆的智宵仍舊繼續按照原定方案行事。
“吳人可會妥協?”韓庚對這個無比在意。
那可是五萬大軍的輜重,包括大軍可以吃一年的糧食,以及各種具裝、武器、被服、等等物資。
最重要的是,韓氏可不希望自家的封地爆發激戰,一旦打起來生產設施被破壞不說,天曉得哪座城邑會淪陷,多少村落化成廢墟。
趙毋恤恨恨地說道:“若不識相,決不可輕易放過。”
特麼的!
剛才公孫聖說了什麼?竟然說自己沒有為晉國立下寸功!
雖然到目前為止是一個事實,但還是該死啊!
魏駒若有所思地呢喃道:“宵為何不使留下人質?”
這個“人質”並不是要讓吳國留下身份夠高的人,屬於吳國需要按照規矩進行偃旗,留下起碼現存兵力的三分之一。事後吳國可以贖回,不贖回的話,那些吳軍就會變成奴隸。
晉軍對外圍撤回吳軍的阻擊仍在繼續,並且在隔天開始向吳軍主力逼近。
智宵率軍逼迫到吳軍八里範圍之內,當著吳人的注視開始進行駐營,簡直是要把吳人給氣死了。
“君上與眾卿合議,是否交戰交予下軍將自決。”司馬寅真的不想跟智宵見面,身負使命不得不來。
剛才司馬寅已經說得比較清楚,一個叫伯噽的吳國大夫重新去了會盟場地,大肆撒幣走通了門路,求見了好些諸侯,又因為有了諸侯的引薦才得以先後謁見在會盟場地的幾位卿大夫。
伯噽真的很大方,哪怕是引路的僕從都丟出幾枚銅幣,這個諸侯送上幾塊玉石,那個諸侯贈送一些銅器,見著了晉國卿大夫就是先玉石、黃金、銅器一股腦的奉上。
會有諸侯缺幾塊玉石或銅器嗎?可能會有,只是諸侯更在意的是代表吳國伯噽所展現出來的態度。
黃金這玩意目前只有楚國和吳國儲備了一定的量,其餘諸侯國源於不知道用途的關係沒有刻意開採,又開採出來也沒有當一回事。
而楚國和吳國並不是拿黃金當貨幣。
目前黃金最大的用途是做成絲線,用來增加衣裳的華麗程度;另一些用途是加在一些皿具上進行裝點,或直接製作成餐具。
得到黃金的人,他們對黃金的最大印象大概是:這玩意怎麼能在強光下那麼耀眼;喲嚯,拿捏起來軟乎乎的,還挺重。
等黃金有了貨幣價值,要到西漢了,只不過是作為一種“抵押物”而存在,用於貴族大宗貨物交易上。
作為貴金屬之一的白銀成為貨幣需要到蒙元時期,一樣是先作為“抵押物”的角色,後面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