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全員抵達(第1/3 頁)
晉國沒有第一時間對吳國發作,採取了引而不發的姿態。
因為晉國的沉默,先期抵達並見證事情進展過程的諸侯,他們一時間不好做出判斷,整日討論晉國到底還行不行這個話題。
“伍員與孫武皆隨行北上。”智宵等待第二天才證實這個訊息。
以前智宵只是智氏的世孫,想拜訪誰就拜訪誰,受到拜訪的人不會拒絕接見。
現在智宵成了晉國的下軍將,身份的轉變讓他很難主動去拜訪某人,應該是別人來拜訪才對。
智宵明白身份轉變之後該有的言行舉止,說起來也是一種進階的代價了。
“伍子胥到後來變成了諫臣的角色,一直勸阻夫差不要做這幹那。這一次伍子胥有勸阻夫差嗎?”智宵對於這點好奇又感到困惑。
吳國當然可以挑戰晉國的霸主地位,只是明晃晃發起挑戰屬於相當的不理智了。
即便晉國因為內戰耗掉了不少實力,但是晉國面對外部列國依舊強勢,沒有輸掉哪怕一次交戰,說明晉國實力仍舊強勁。
晉國的幾個卿位家族是鬥得很兇,近來卻是有舒緩的趨勢,外部威脅足夠明確的前提下,不是逼他們暫時放下矛盾,採取一致對外嗎?
有必要對比一下晉國和吳國的實力。
晉國的疆域面積約有二十萬平方公里,人口約是五百萬,以現有軍隊編制是四個軍團。
吳國的疆域面積算上楚國淪陷被控制的那一部分約是十五萬平方公里,人口約有一百四十萬,巔峰時期動員出十二萬的兵力。
需要知道一點的是,並非疆域面積越大就越強,其實還要看開發程度以及所持有資源。
比較城池多寡方面,擁有大小城池將近兩百座的晉國完勝只有七十餘座大小城池的吳國,並且吳國的七十餘座城池有大半是佔領自楚國,說不定哪天楚國就光復失地了。
哪怕楚國暫時無力光復被吳軍控制的城池,當地的楚人跟吳國也不是一條心,很難成為吳國的有效資源。
近數十年來晉國沒有擴張,等於說疆域範圍內沒有新納的人口,以歸屬感而言不存在問題,要說有什麼問題也是幾個卿位家族願不願意為晉國而戰。
在沒有分裂立國之前,智氏和魏氏肯定願意為晉國而戰。這一點是不用懷疑的。
畢竟,智氏與魏氏是有心分裂晉國,沒有真正分裂晉國之前,兩個家族依舊與晉國榮辱一體。
吳國並不是只佔領楚國的部分城池,他們吞併徐國、鍾吾、淮夷也就二十一年的時間,鍾離被吳國吞併的時間為二十二年,另一個夷虎被吳國吞併的時間為二十三年。
等於說,吳國二十三年前開始大舉橫掃東南,一舉消滅和吞併諸方勢力,才迅速地膨脹起來。
歷經那些滅國戰爭的失敗一方,他們那一代的人還沒有死絕,肯定存在反抗吳國的群體。
有道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吳國一直保持強勢自然沒有問題,一旦遭遇到了挫折,蟄伏起來的失敗者光是上躥下跳就夠吳國喝一壺的吧?
從疆域面積到人口數量,又在歸屬感方面,吳國當前真的不如晉國。
如果要問吳國為什麼敢挑戰晉國,大概就是吳國近年來取得的軍事成就,給予吳國君臣的底氣了。
晉國君臣重視吳國,同樣是因為吳軍表現出來的戰鬥力,取得的那些戰績帶來的威懾力。
某個看上去不怎麼樣的小國,他們突然間打得某個強國極慘,乃至於強國的都城都被攻陷,不應該被高看一眼嗎?
這麼說吧,小日子擊敗了滿清,有了被列強高看一眼的資格;隨後小日子又一次擊敗沙俄,一下子躋身成為列強之一了。
當時的小日子從總體實力來看比較一般,可是小日子的軍隊證明了自己的戰鬥力,肯定是要讓國家在國際上獲得更高的地位。
同理,一次半島之戰,以一敵十六,逼得敵人在談判書上面簽字停戰,一樣獲得了應有的重視,在某陣營的地位一下像是做了火箭那般提升,不然在此前被老大哥認為一點的利用價值都沒有。
在弱肉強食的世界,生存的首要前提就是掌握自保的能力。
科技沒有真正發展起來之前,國家與國家的武器代差可以用精神層次來進行彌補,比如比狠,比誰更敢死。
吳國到底知不知道自己跟晉國的差距?料來是有最基本的判斷。他們肯定認為可以在軍隊戰鬥力進行彌補,或是再用對付楚國那般以“不講武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