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算是意外之喜了(第1/2 頁)
稍有成就就嘚瑟的人極多,乃至於可以說是人世間的一種常態。
艱苦條件之下的人更能控制住心態,為了出頭壓抑自己變得謙恭,對待周邊的人也能極好。
翻身之後看似性格大變,對跟隨自己奮鬥的人各種苛刻乃至於陰毒,不是性格突然間變了。
怎麼說呢?其實就是那些人見過自己最狼狽的樣子,看到他們就想起以前的狼狽,想要清除掉這些人來抹去黑歷史而已。
勾踐創造了不少歷史,知道“臥薪嚐膽”的極多,那個“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指的也是勾踐,足夠訴說勾踐是何等的為人;乃至於勾踐在復仇成功之後想要殺死僥倖倖存下來的西施,鬧了一出“沉江泛舟”的典故,講的是范蠡將被沉江的西施救起才逃過一劫。
至於鄭旦?她在臥底吳國時期就病故了。
“八美”中沒有留下名字的其餘六美,她們在勾踐成功復仇之前就已經先後死亡,沒有相關片段記錄死因。
一直到近現代之前,勾踐都是作為負面而存在,任何王朝都警惕這樣的人,僅有一些野心勃勃之輩和失敗者視為精神偶像。
到現代之後嘛……
智宵對吳國會亡在勾踐手中的預言過於勁爆,以至於驚住魏駒和韓庚了。
越國是個小國,還是一個落後又野蠻的弱國。
吳國的勢力範圍在連續擊敗楚國之後得到擴張,同時滅掉了淮夷、徐夷、州來、巢、鍾離、鍾吾、邗等一眾東夷之國,無疑已經有了大國氣象。
講道理,誰會相信吳國會被越國滅亡啊?
韓庚回過神來就說道:“越國不過三十餘萬人之小國,未見可稱道之處,原何可滅吳國?”
魏駒也好奇。
智宵卻是神秘地笑了笑,不作任何的解釋。
神奇吧?誰能想到鼎盛時期的吳國會被勾踐帶三千人就滅了。
那個“三千越甲可吞吳”真不是勾踐有三千甲士,也不是有三千名披甲的戰士,以越國的國力根本不可能擁有三千套甲具,只是詩人的一種抒情而已。
“吳國北上爭霸,遭遇戰事不利,結果被勾踐偷家。是這樣的過程吧?”智宵對那段歷史程序其實並不瞭解,只是知道結果。
魏駒見智宵不答,想了想說道:“若是如宵所言,勾踐此人著實不可小覷。”
事實上,魏駒認定智宵不會張口就來的胡說八道,一定是建立在有邏輯的猜測之上。
“聽聞楚國如同我(晉國)一般對待越國。奈何越國一敗之後,已無再戰之力。”韓庚還是搞不明白智宵為什麼會有那種預言。
他們這不算是在閒聊。
作為晉國的卿大夫,怎麼能夠不瞭解天下局勢,眼下最為熱門的就是夫差對越國復仇成功,諸侯正等著看吳國接下來有什麼動作。
晉國有渠道得知夫差發表了爭霸的宣言,必定要對吳國下一步動作更為關注,好及時商討再做出相關的反應。
其實,在魏駒和韓庚表態會勸家族壓制趙氏之後,他們就該散場了。
韓庚是見魏駒沒有離開的跡象,選擇留下來。
魏駒不走則是被智宵“勾”住,有心探討一下所謂的瓜分晉國到底是個怎麼回事。
因為話題太敏感的關係,要聊肯定是隱秘了聊,現場的人越少越少,最好只有魏駒和智宵,多一個人就多一份風險,尤其是不能讓韓庚參與。
為什麼?因為韓氏是公族的出身,外人理所當然會認為韓氏不希望晉國遭到分裂。
魏駒明確知道沒有談私密事的機會,聊完吳國和越國的事情之後,選擇了告辭。
韓庚自然不會獨自留下。
智宵將兩人送到家門口。
“宵。”魏駒等韓氏的隊伍離開,喊住要轉身回去的智宵,重新下車來到智宵身邊,低聲說道:“改日尋地再會?”
智宵看出了魏駒的狀態不對勁,先應允下來,邁進家門檻又轉身看向正在離去的魏氏隊伍。
“邀請私會?看來是生出分裂晉國的野心了。”智宵心想。
這種壓根不用過多聯想,以往聚會一般是智宵與魏駒、韓庚聚攏,魏駒沒有提到會邀請韓庚,足夠說明問題。
“魏氏不止是一個後來居上的家族,也是一個持續保持活力的家族。”
“上一次內戰之後,魏氏一下子猛漲實力,哪能不生出更多的盼頭?”
“按照以往的套路,無非就是爭取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