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確實是智宵的風格(第1/3 頁)
智宵知道一再施加壓力會讓楚軍生變,事先就料到了這個結果。
而楚軍經受的壓力不止是來自晉軍,還有楚國廟堂帶來的壓力。
所以,並非智宵接手晉軍指揮權才讓楚軍感到壓力十足,其實在戰事不利之後,楚軍就一直在承擔雙重壓力了。
這一戰由於白公勝想向鄭國復仇而爆發,必將因為無法大仇得報而生亂,結果早就註定了。
楚軍臨戰的時候崩潰,主將率先調頭就跑,大多數楚軍丟下被晉軍咬住的友軍也跟著跑。
不明就裡的楚軍跟著白公勝的旗幟跑,他們從這一刻起被裹挾,成為白公勝又一次復仇的力量。
怎麼又是復仇?
楚國令尹子西用會幫助白公勝向鄭國復仇的承諾進行召回,等待白公勝向鄭國復仇期間卻連發十一道撤軍命令。
儘管向鄭國開戰是白公勝的私自行為,並且還違抗了救援秦國的命令,但是白公勝依舊將子西的行為視為背叛,互相之間沒仇也要變成有仇了。
白公勝對鄭國展開復仇的執念很強,根本不會去區分這次事情的對與錯,用修飾詞匯描述叫報仇心切,往難聽了說其實已經變成一條瘋狗。
瘋狗逮誰咬誰才是正常操作,不是嗎?
智宵只讓晉軍追擊到“長葛”和洧水北岸,不準跨過兩條界線。
一追一逃的追逐戰進行了四天,發生在“新鄭”郊外的大戰,以楚軍最終戰敗落下了帷幕。
“俘獲楚軍兩萬三千餘人,繳獲輜重無算。此戰,我軍大勝。”魏駒心很痛,以至於明明應該興高采烈,說話的語氣也該振奮,結果是用顫音在總結。
明明一推就倒,結果臨陣換將了啊!
本該屬於魏氏的大勝,轉手讓給了智氏。
魏氏欠下智氏一個大人情,結盟之後的主導權也交給了智氏。
這一次,等於魏氏因為看不清局勢,一次事件中吃了三個虧。
偏偏魏氏怪不得誰,換將是由魏氏主動提出,結盟也是魏氏主動提起。
“下軍將威武!”魏駒忍著心痛,率先高聲歡呼。
韓庚、趙毋恤跟上。
隨後帳內有幸聽取總結的眾人也跟著高呼。
很快,帳外也傳來了“下軍將威武”的吶喊聲。
勝利者無錯,理應享受萬眾歡呼,獲得應有的愛戴。
對於已經參戰一年多的新軍來說,他們可算獲得了勝利,之前的辛苦與付出得到回報。
剛剛參戰的下軍就不用說了,少有流血取得一場大勝,參戰人員免去一年的稅,接下來還能分潤戰利品,肯定很開心的嘛。
智宵等歡呼停下來,一臉驕傲地說道:“本將雖有威名,豈料公子勝驚嚇以致不敢交戰。”
這是在自吹自擂嗎?
有一個人明明沒有什麼戰績都敢自我大吹特吹,甚至每戰必敗都還接著吹,吹出一個偌大帝國。
直接點名了!
那人便是漢高祖劉邦,一生罕有率軍打贏的勝績,最大的一次戰績只是趁關中空虛進逼咸陽,獲得秦三世子嬰率眾而降。
劉邦從漢中王變成漢高祖,不是帶兵打仗有多強,強在善於用人,用了蕭何統管後勤,再讓韓信衝鋒陷陣。
當然,作為最高領導者,其實會用人也就夠了,打天下的是其餘人,坐天下的則是劉邦,屬於沒有什麼毛病。
很多時候自我吹噓很有必要,不止要自己逮住機會就大吹特吹,還要派出無數人手到各處鼓吹,聲望與威名大多就是這麼來的。用雅一點的方式來解釋,叫養望。
好些人就是用這種方式,以白身在出仕或跌倒再站起來的第一時間獲得高位,如諸葛亮、殷浩、庾亮、王安石等人。
那些人有的功成名就,有的中途崩殂,有的遺禍後代,能夠一出仕就獲得高位的原因就是他們有很大的名聲。
古時候玩的是:天不生某某,萬古如長夜。
到了現代的玩法:各種莫名其妙的通稿一大堆,自媒體各種吹或黑,吹屬於尬吹,黑能夠黑紅,量身設計再對號入座打造各種“流量”。
智宵那不叫吹,完全就是在講述事實。
他十一歲出道,至今從未有過敗績。
打贏白公勝統率的楚軍?這已經是智宵第二次取得該成就了。
所以,智宵是在向魏駒喊話:別糾結,也不要懊惱,白公勝面對魏侈還能堅持,碰上我不敢繼續打,真心挺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