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就是要針對他!(第2/3 頁)
所謂魚鱗陣:主將位於陣形中後,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分作若干魚鱗狀的小方陣,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屬於進攻陣形
智宵安排下軍列出兩徹,其實就是增加了每一個方陣的厚度。
“將主。”趙毋恤問道:“我位何處?”
這個問題不得不問。
新軍被安排在下軍的左右兩側立陣,有拱衛中軍的職責,同時也有擔當“鐮刀”的機會。
晉軍立陣,左矩面向楚軍的右陣,右矩則是面向楚軍的左陣。
楚軍作戰歷來只會擺出荊尸陣,左右兩翼一般以右陣的戰鬥力最強。
智宵看著趙毋恤,說道:“你與新軍將自行協商。”
還能這樣?
確實是能那樣。
趙毋恤可不想對上楚軍的精銳,開始思考怎麼忽悠韓庚了。
那個荊尸陣是個什麼玩意?名字聽著挺唬人,其實就是大軍列為四個向後傾斜橫佇列,戰車組全部位於中間,形狀看上去像是顛倒的“火”字。
另外,楚軍的編制很混亂,只有楚君直轄的“左右廣”擁有正式編制,其餘都是按照參戰貴族的人頭來計算。
那一支“左右廣”的編制為:五十人為兩,百人為卒,十五乘為偏,偏後別有遊闕,以三軍為正列。
楚軍的編制跟周禮制度不同在於沒有“伍”“什”,他們的一乘戰車包含戰車組一共一百名人,比晉軍一乘戰車含戰車組七十五人多出二十五人。
到了楚軍“偏”這個軍事單位,由“偏將”來作為長官。所以“偏將”這個職位其實就是由楚國首創。
楚國的軍事改革比晉國要早,因此是欒書意識到晉軍的舊有編制不再適合與楚軍交鋒,乾脆模仿楚軍進行改革。
為什麼說欒書是進行模仿?
因為楚軍的“偏”這個軍事單位一共有一千五百名戰鬥人員,晉軍改革之後“旅”從原本的五百戰鬥人員也增加到了一千五百,與之楚軍的可參戰人數形成了對等。
春秋時代的軍隊,“旅”這個軍事單位非常關鍵,每一次交戰都是以“旅”來作為基礎單位進行排程。
那樣一來,一個“旅”本來戰鬥人員五百名,調一個五百戰鬥人員的“旅”去跟擁有一千五百戰鬥人員的一個楚軍“偏”交戰,幾乎可以說是去送菜;調動一個戰鬥人員為兩千五百的“師”去跟楚軍的一個“偏”交戰又會顯得浪費兵力,將一個“師”拆分又會增加指令繁雜度,一個“師”拆剩下的兩個“旅”有極大可能被遺忘或是不好填坑。
楚國以一名參戰的貴族為一個軍事單位,指的是改名貴族無論帶來多少參戰人員都自為一個單位,大多數貴族麾下的私軍並無編制。
那樣搞,大貴族麾下的戰鬥人員多,小貴族麾下的戰鬥人員少,每一位都會誇大自己帶來的人數,吹噓戰鬥力的上限,搞得主將著實不好判斷每一位貴族到底帶來多少軍隊,戰鬥力到底又是怎麼樣。
所以,屢屢就是作為全軍的主將根本不知道可以指揮的軍隊到底有多少,不少楚軍主將就是被這麼被坑得不要不要的。
楚國的制度又決定自家的人不可能呼叫去其他貴族麾下,明知道有一個明確的編制更好,可是從楚國立國到楚國滅亡一直沒能做出改變。
這麼一來,楚軍的誰到底有沒有能力,變得極好進行區分。有能力的楚軍主將會盡力搞清楚自己指揮體系下到底有多少兵力,再對每一個家族的參戰部隊實力有正確的認知,既是:知己!
當前的楚國早就沒有了“左右廣”這支建制。
因為“左右廣”是從全國挑選精銳,每一名士兵皆要自行準備重甲,其實是穿三層甲,武器搭配一柄短戟,再有一面塔盾,他們就是最好成建制的重步兵,魏氏後來搞重步兵完全是對“左右廣”進行模仿。
楚國的“左右廣”在那一場“鄢陵之戰”遭到重創,主將子重在戰敗退兵的路上自裁而亡。
從“鄢陵之戰”後,歷代楚君一直想將“左右廣”重新組建起來,奈何就是條件不允許。總得來說就是楚國從“鄢陵之戰”後開始走下坡路,君權也遭到扼制,地方封君逐漸做大且失控了。
智宵在會議上只進行大而廣的佈置,沒有涉及到各方各面的細節。
鄭國都城“新鄭”是一座大城,郊外周邊擁有近三十里(300米)方圓的平原地帶。
晉軍沒有將所有參戰兵力集中在一處營寨,以卿位家族為各自一個營寨,某個卿位家族的附庸立寨在周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