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什麼叫謀而後動(第1/2 頁)
韓國為什麼要打趙氏?
他們對外的說法是新仇舊恨爆發,也就是以前趙氏想對韓氏搞“和平演變”那一套,後來韓不信出征趙氏期間身亡。
實際上,韓國想要趙氏的土地與人口,包括土地上或下的資源。
魏國又是為什麼那麼積極地想打趙氏?
在智氏與魏氏置換封地之後,魏氏的封地集中在了晉國南部,後面分到的衛國土地也是連成一片。
能夠看得出魏氏不想再擁有飛地的明確想法,擴張一定是從封地朝外擴張,跨境的土地不想獲得,人口卻是認為多多益善。
所以,魏國想要的是趙氏的人口。
在很早之初,沒有比智宵更想滅掉趙氏的人了。
直至格局一再發生變化,從智氏到漢國側重上的不同,再加上趙氏越來越不值得漢君宵所重視,戰略比重必然也將發生變化。
拿現在漢國的需要來說,更加實際的事情是解決掉義渠,然後再討伐秦人與沒有臣服的烏氏部落,其它的事情變成了可做可不做。
漢君宵知道必需補上巴蜀才算是有王霸之資,哪怕有下一個必需滅掉的勢力,不是蜀國便是巴國,不會有必需選的第三個選項。
既然戰略目標是那樣,再加上趙氏已經對漢國構不成威脅,漢君宵自然不想在趙氏耗費太多的精力了。
“平陵”和“梗陽”已經成為漢國疆域的一部分,能夠從東北方向威脅到漢地的通途已經被堵上,更加讓漢君宵不再重視要不要滅掉趙氏了。
當然,有出現機會的話,也就是不用費多大的勁就能夠將趙氏滅掉,漢君宵也不會放過那個機會。
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因素。
沒有分晉之前的智宵就很清楚魏氏、韓氏忌憚智氏,一旦智氏凡事表現得太強硬,勢必將引起魏氏和韓氏的恐慌。智氏的每一次強勢,無論是針對誰,其實都是在逼魏氏、韓氏找其他勢力抱團。
已經有歷史教訓,對漢君宵來說還是好幾次,他不汲取教訓的話,認為自家實力強勁就各種囂張,偏偏還不把得罪到的家族滅掉,一再樹敵到沒有朋友,,還給聯合的機會,一定是腦子出現了問題。
漢君宵玩的是有利益一定佔,只是不會主動製造矛盾,動武也講究一個師出有名。
另外,漢君宵跟智瑤還有一個不同之處,也就是並不多麼兼顧晉國的利益。
原版歷史上,智瑤其實非常重視晉國的利益,才會屢屢被趙毋恤所算計。
因此,智瑤從某種程度上能夠跟霍光、郭子儀等人物排在一起,不是偉光正的類比,指的是有自己野心的同時兼顧了國家的利益這一點,再成為反面教材。
智瑤重視國家利益,同時也有私慾,隨後家族被完全無視晉國利益的趙毋恤滅亡,腦袋也被製作成了酒杯。
霍光重視國家利益,為人剛硬又達到了權臣的頂峰,能夠隨意廢立天子,偏偏沒有幹篡位的操作,後面家族被漢宣帝誅滅。這樣一搞,搞得後面權臣知道不篡位必亡再遺禍子孫,再弄得皇帝非滅了權臣不可,雙方不存在轉圜的空間。
郭子儀力挽大廈之將傾,為人公正不徇私情,為李唐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是幾度差點成了皇族內鬥的犧牲品,智商和情商足夠才得以功成身退。
從一開始,漢君宵的目標就無比明確,哪怕好幾次極力維護晉國的利益,本身也是為了完成那個目標而服務。
這一次一樣,漢君宵願意增兵,無非就是想要合情合理地搶奪更多的利益。
“漢侯可願北向?”魏君駒問道。
之前不是說了嗎?現如今的漢君宵已經不再將趙毋恤放在眼裡,視為了一具冢中枯骨。
並非同等級的對手,趙毋恤配得到漢君宵的尊重,非得親自到場見證其滅亡嗎?
顯然,漢君宵認為沒有必要,也就搖了搖頭拒絕。
“如此啊……”魏君駒臉上一副很可惜的表情,其實內心裡大大鬆了口氣。
韓君庚其實也是心情馬上就放鬆下來。
如果漢君宵去,他們真沒有那個自信從漢君宵手裡搶奪聯軍的指揮權,同時也不會去搶,更願意由漢君宵來指揮聯軍作戰。
畢竟,他們相識了那麼多年,互相之間有幾斤幾兩都清楚,不是嗎?
本著誰來指揮就是誰掌握最大話語權的道理,一旦戰爭由漢君宵指揮,他們不得不怕即將到手的利益剩不下多少。
至於漢君宵為什麼不怕己方應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