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這還用問的?(第1/2 頁)
儘管秦國內部亂糟糟,智宵仍舊不敢奢望秦國上下腦子被門夾到,好好的屯駐重兵嚴守都城不幹,傻到派出主力救援“秦2”。
那只是期盼有個萬一罷了。
畢竟,任何的王朝末年,哪個朝廷不出妖孽?
越是到了王朝末期,不是某個群體簡單的傻或聰明,純粹就是大勢進行裹挾,幹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
目前,有一批暗中投靠智氏的秦國貴族在鼓譟出兵對“秦2”進行救援,以秦國暫時沒有一言九鼎的人物存在,哪怕秦軍主力不來,為了和稀泥也一定有秦軍得到救援“秦2”的任務。
事情的進展也如智宵所料,輪到京畿圈遭受威脅的當下,秦國內部依舊無法放下矛盾,各個派別很清楚出兵援救“秦2”的風險,玩的是推動對方去當死鬼,互相爭吵與角逐之後,一支為數七千左右的秦軍出發了。
可以將得到救援“秦2”任務的這一批秦人視為內部鬥爭之下的失敗者或犧牲品,有什麼命運則看他們會有什麼相關操作。
智宵的做法是一邊調動兵力佈置口袋,另一邊派出叔仲武前往勸降。
“宗子,不降之人被殺,餘下盡數改旗易幟。”叔仲武輕而易舉地立下大功,整個人看上去顯得容光煥發。
如果內部團結,整體氛圍之下會讓膽小鬼變成勇者,本來的勇者必然更加勇於奉獻與犧牲。
換作面臨外部威脅,內部仍舊爭鬥不息,更多的人只會想要自保,乃至於乾脆投敵。
兵家在軍事的角度上,將之稱為士氣。
社會學家會歸納統稱為社會氛圍。
說白了無非就是環境決定個體的思維,大多數人很難衝破逆境,只能是一種逆來順受的認命;有決心又有能力衝破逆境的人,最低層次都會獲得一個當代人傑的稱號,做的事情能夠影響百年以上則獲得偉人稱號。
必須瞭解到一點的是,春秋戰國時代想投降也要身份足夠,比如貴族才有資格投降,小兵則是沒有那個資格。
所以,秦軍的流血事件發生在貴族與貴族之間,不願意投降的貴族被殺,其餘的貴族推舉出代表投降,死的人並不多。
智宵讓輔果去安撫那一批降軍,隨後將降軍安排到靠近義渠人的勢力範圍駐防,壓根沒有打算將這一支降軍用在攻打秦國上面。
直白點說,當代的人道德觀大多很正,要是智宵敢逼迫剛剛投降的降軍去攻打秦國,降軍進行譁變的機率多達七成,因為各種負面精神而廢掉的人可能高達九成。
從什麼時候開始,剛剛投降的軍隊能毫無心理負擔的屠殺曾經的同胞?那是到南宋時期了。
站在國家或民族大義的立場來說,投降的宋軍那麼幹當然不是人。
然而,趙宋朝廷沒有拿賊配軍當過人,投降宋軍又有自己的立場。
所以說,一旦分析雙方的立場,太容易陷入因果矛盾之中了。
從智宵下令攻打“秦2”開始,一直到秦庭派出援軍,整場攻防戰耗時正好三十天。
在這一段時間,智宵不斷輪換攻城部隊,好幾次明明可以破城,還是下令進行收兵。
智宵這麼幹當然不是要學楊廣,主要是當前極少發生攻城戰,智軍接下來需要一座又一座城池啃過去,有條件又有環境的情況下,需要抓住機會讓各部人馬親身經歷一下攻城戰是個什麼模樣。
那一段時間也不是沒有發生其它的事情,包括智宵分出兩路人馬,分別從左右兩側向“雍”挺進。
右路軍的主將為輔果,統率兩個“師”的兵力。
左路軍的主將為范蠡,統率一個“軍”的兵力。
這是智氏內部第一次家臣統率兵力超過核心族人,其實也是智宵在釋放一個訊號:能者當之。
兩路人馬都有自己的任務。
輔果這一路需要繞開岐山,一路清掃抵抗者,切斷汧水以北與“雍”的聯絡。
范蠡這一路軍團的任務比較重,沿途佔領渭水周邊密集的村莊,還要將“小虢”這座“雍”的衛星城攻克,拿下“小虢”之後還要進取“陳倉”。
因為范蠡任務比較重的關係,純粹以兵力來算,智宵手頭的兵力都不如范蠡所部,搞得他們這一支部隊更像是智氏西征的主力。
在“秦2”陷落後的第三天,有秦國的使節前來。
“智氏欲亡我(秦國)國祚?”白公令就是秦國的使節。
白是氏,公令是名字。
秦國在秦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