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驟變只在一瞬間(第1/2 頁)
楚國高層從未高看過吳國一眼,哪怕楚軍連續敗在吳軍手上,楚國的都城“郢”被吳軍攻破過一次,他們仍舊就是對吳國不服。
這種不服很現實,吳國偷雞耍滑或是使用更卑劣的手段才取得勝利,並不是吳國從各方各面勝過楚國,乃至於吳軍從未在正面交鋒中打贏過楚軍,怎麼可能讓楚國高層心裡服氣呢?
如果說楚國與晉國一再交鋒能夠產生出惺惺相惜的話,楚國與吳國有的就是不服氣與越來越重的仇恨。
那是楚軍與晉軍雖然打得很兇很慘烈,可是雙方大體上打得光明磊落,輸或贏並不是其它因素,純粹的技不如人之下,心態沒有瘋魔,理智狀態下能夠看到雙方的差距,有短板就會承認。
楚國被吳軍攻破過都城,乃至於一度差點國祚被滅,尤其是吳軍用那種方式取勝,怎麼可能不讓楚國上下憋著一股火?
一直想報仇的楚國,他們趁著吳軍主力北上,發兵攻打吳國的機率無限高。
只不過,楚國說到底是一個國祚差點被滅的國家,二三十內年又連續歷經一場又一場對外戰爭的失敗,國力下降得非常嚴重,哪怕想偷吳國的家也要看實際情況。
所謂的實際情況就是,吳國的主力有沒有被拖在中原戰場,或是吳軍有沒有被晉軍擊敗,戰敗的吳軍損失情況,等等。
吳君夫差在北上之前安排夫概負責盯緊楚國,想來也是很清楚一旦給楚國機會,楚國的高層絕無可能放過報仇的良機。
一開始,吳君夫差覺得孫武不北上也就不北上了,剛好有孫武在國內帶著,一旦楚國那一邊有異動,可以讓孫武去對付楚國。
現在?或者說聯軍開到“陶丘”戰場之前,吳君夫差從晉軍的各種舉動發現一個情況,也就是晉軍的統帥或者誰很老練,有些佈置自己竟然沒有看懂,意識到這一場戰役沒有孫武好像不行,趕緊派伯噽回國去強制命令孫武北上。
“大王,我軍將要合圍敵軍。”越君勾踐就是稱呼吳君夫差為大王。
吳君夫差臉上沒有喜色,有也是一種狐疑,心想:“晉軍怎麼只是用箭雨覆蓋,防止兩翼的我軍貼上去,沒有其餘的反制措施呢?”
因為兩邊的總兵力差不多,晉軍抽不出兵力來防禦正面戰場的左右兩翼?不可能的嘛!
雙邊的交戰情況是,晉軍總是能夠用更少的兵力擊敗數量佔優勢的聯軍,或是晉軍只用少量部隊就牽制住多於己方至少一倍的聯軍。
這種戰況擺明就是晉軍能夠留出更多的預備隊,不可能抽不出兵力來保證正面戰場左翼兩翼受到威脅。
其實,吳君夫差已經意識到一個現實情況,老牌霸主國的晉國有更多的資本,真不是崛起不久的吳國能夠與之打全面戰爭。
同時,吳君夫差也認清楚一個事實,吳軍從裝備到戰鬥力差於晉軍。
在這種雙方存在差距的情況下,吳君夫差知道打大規模會戰對吳國來說相當不可取,要想辦法打參戰兵力規模小一些的戰役,再集中吳國的精銳來與晉軍較量。
現在,吳君夫差就想等孫武到來,問一問有沒有把握擊敗晉軍。
如果孫武給出的答案是很有把握,吳君夫差會繼續打下去。
換作孫武有把握卻是把握不高,或者答案是沒有把握?吳君夫差會很乾脆利索地撤軍。
當然了,認識到吳國從各方各面比不上晉國的吳君夫差,他不會將自己的認知說出來,表面上仍舊會保持信心十足的模樣。
“攻矣!”越君勾踐一副很激動的樣子,說的是兩翼的聯軍衝上去與晉軍展開近戰搏殺了。
遭到聯軍從左右兩翼包抄的晉軍沒有亂掉陣型,只是正面戰場的厚度不免因為抽出兵力支援兩翼而變薄。
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正面戰場又變成了黑甲與犀甲的交鋒,與前天有所不同的是吳軍的紅甲與白甲也參戰了。
看上去,三千黑甲分出一千五百與吳軍得到犀甲在正面交戰,兩邊則是分別有五百抵住吳軍的白甲與紅甲。
黑甲剩下的五百哪裡去了?任何一支部隊都需要留存有生力量,也就是俗稱的預備隊,用作填補某個缺口,或是作為奠定勝局的力量。
吳軍的白甲和紅甲也不是專門給犀甲打下手,他們投入到與晉軍黑甲的交戰部隊也就分別為一千,其餘的白甲和紅甲主要用於包抄正面戰場晉軍的左右兩翼,還想著迂迴乾脆堵死正在交戰晉軍的後路。
吳君夫差和越君勾踐沒有望遠鏡,他們只能從交戰雙方的軍陣厚度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