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快到碗裡來(第1/2 頁)
畢竟是一場交戰雙方投入兵力合計為四十萬的大戰,戰事自然不是說結束就結束,只是智宵判定大局已定而已。
在接下來,晉軍便是對聯軍展開追殺與圍剿,交戰場地從“陶丘”一直延伸向南,慢慢宋國的“有莘之墟”、“葵丘”、“貫”、“楚丘”、“豪”等等地區被戰禍所波及。
看一看那些地名就能知道當地是個什麼情況。
諸夏為某個地方取名字不會亂取,尤其是在春秋戰國之外,一旦有“丘”這個字眼,說明當地絕對是山地。
因為遍處山地的關係,正面晉軍追擊得比較謹慎,怕的就是被埋伏;進行迂迴的晉軍則是繞開山區,嘗試在山地的另外一頭堵住潰敗南逃的聯軍。
“西路軍當已南下?”韓不信事先還納悶智宵為什麼建議魏駒、韓庚所部放棄攻打鄭國南下,當下可算是知道為什麼了。
敵我雙方的交戰總兵力超過四十萬,任誰事先都不會想到戰役會那麼快由晉軍來奠定勝局。在這個前提下,智宵事先就讓西路軍南下,尤其西路軍是去包抄聯軍的後路,怎麼可能不讓韓不信佩服又心驚呢?
智宵答道:“以腳程,應是已到‘滑1’地。”
有“滑1”必然有“滑2”,而“滑2”遠在周王室邊上,根底是侯晉在鄭國抗爭子產的變法,後面攜帶封地投靠了晉國。
那個“滑1”距離“陶丘”在平面地圖上約有一百二十公里,實際的路程則是超過兩百公里。
如果是小股人馬的話,其實兩百公里走個四五天也就差不多了。
然而,數量龐大的大軍走起來,由於人數眾多的關係,不止駐營、拔營很耗時間,其餘後勤物資更是一種拖累,用正常行軍的速度,兩百公里起碼要走上七天以上。
魏駒和韓庚是被調南下,他們不能過早抵達,一旦過早抵達會被聯軍洞悉行蹤。
同時,他們這一支軍隊又不能來得太晚,要不然聯軍收到來自鄭國的情報,肯定會選擇早早離開。
講實話就是,智宵也沒有料到“陶丘”戰場的聯軍會敗得那麼快,提前調魏駒和韓庚所在的西路軍,一開的打算是與東路軍夾擊聯軍主力。
目下算是得到一個的驚喜,形成了東路軍追擊和西路軍攔截的效果。
只不過,智宵其實也能夠理解吳君夫差當機立斷選擇撤軍的理由。
一場聲勢浩大的正面交鋒下來,無疑問就是晉軍從裝備、士氣到戰鬥力上佔據絕對優勢;聯軍這邊良莠不濟用不著多說,作為主力的吳軍明顯不適應打大規模會戰,能打卻是不想拼命的宋軍數量又太少。
擺明了就是繼續打下去會讓吳軍戰敗,尤其是會折損非常嚴重,怎麼可能不讓吳君夫差想要儲存實力呢?
若是“陶丘之戰”以晉軍獲勝為最終結果,諸夏算是又開創了一個歷史先河:吳君夫差擔任盟主不足三個月,吳國也當了不到三個月時間的霸主國,失去了盟主和霸主的地位。
“俘虜宋國右師?”智宵正在行軍,得到了這個資訊。
從“陶丘”開始追擊,追到“戴”地的晉軍已經距離“商丘”不到四十公里。
在聯軍潰敗之初,宋軍的主力並沒有馬上撤軍,他們龜縮在營盤內高掛起了免戰牌。
當時的吳軍也不是說撤就撤,借營盤的防禦工事抵擋晉軍的進攻。
真正一開始就撇開腳丫子逃跑的是魯軍、鄭軍以及一些小國的部隊。
吳軍在第三天的夜晚先跑。
隨後,宋軍在凌晨時分撤軍。
好好的一場“陶丘之戰”到那一會,演變成了聯軍的大潰逃,晉軍則是在當天上午正式展開追擊。
晉軍一路追擊下來,俘虜到的人並不少,其中不乏聯軍的貴族,只不過宋國右師子罕是身份最高的那位。
宋國的右師其實就是執政,不過又能夠染指軍權,算是晉國元戎的弱化版。
在宋國,武官的第一人是左師,相當於晉國的中軍將,只是權柄又弱於晉國的中軍將。
卿大夫並不是晉國的特色,列國其實都有卿大夫,晉國卿大夫特殊的地方在於是某支軍團的主將或是軍佐。
在中原列國,多數諸侯國的武官第一人其實是領司馬或大司馬的軍職。
智宵沒有多久見到了子罕。
看上去,子罕並不多麼狼狽,更別說是受到晉軍的虐待了。
“見過晉卿。”子罕先行禮。
按理來說,子罕的地位比智宵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