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誰都想當獵人(第1/2 頁)
如果趙毋恤知道智宵忌憚且針對的是自己,有極大的可能性會毫不猶豫自殺來儲存趙氏。
不要懷疑趙毋恤的果斷,一切只因為當代人所受教育賦予的價值觀。
每一個家族的人,哪怕沒有獲得過系統教育,長輩也會在日常中灌輸以家族為重的思想,再看到其餘人也是那般,一個人的三觀基本上也就固定了。
問題是趙毋恤沒有真正瞭解到智宵為什麼處處針對趙氏,以為是長輩留下來的恩怨,又或是趙氏阻了智氏的什麼路。
有好多次趙毋恤都想跟智宵坐下來好好談一談,問問智氏到底怎麼樣才不會繼續針對趙氏。
比較可惜的是,趙毋恤只是那麼想一想,沒有一次真正付出行動。
能夠肯定的一點,哪怕趙毋恤願意跟智宵好好談一次,超大機率也會讓智宵認為趙毋恤是在麻痺自己。
那也是一種印象上的固定,誰讓智宵認定趙毋恤就是個極度唯我且沒有絲毫信用的人呢?
所以,與其抱怨他人為什麼會對自己有先入為主的印象,不如好好想一想他們為什麼會那樣來看待自己。
若是自己沒有做過什麼,他人單純就是看不順眼,頂多就是沒有給好臉色,不至於完全不合作,又或是非要不死不休。
趙毋恤病了,染上風寒忽冷忽熱,稍微好一點就離開“晉陽”城,巡視整個“晉陽”地的防禦鏈進度。
特別被點名需要同行的趙伯魯好幾次勸趙毋恤回去好好休息,一次次遭到了拒絕。
用趙毋恤的話來說,給趙氏的時間已經不多,不趁著戰事沒有爆發之前盡力發現漏洞,等開打就沒有機會去補足那些漏洞了。
“兄長乃是仁厚之人,族內多人愛戴。若是事不可為率眾遠竄,想來智宵無暇追擊。”趙毋恤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趙氏的“晉陽”地北部是哪?以地理位置來算可以稱作山南。
所謂的“山”是夏屋山與句注山,翻山而過便是大片的平原,幾百年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稱為漠南。
趙伯魯已經不止一次聽趙毋恤那樣講,每一次都是沉默應對。
趙氏在加大力度構建“晉陽”的防禦圈,趙毋恤卻是抽出一批人手到句注山的西北方向。
那一批到句注山西北方向的人,他們大多掌握著逐草而居的生活技能,其中還有一批跟了趙氏兩百多年的白狄人。
如果歷史沒有被智宵改變,那一批白狄人就是趙氏立國之後的第一批邊塞騎兵,隨後又連續擊敗樓煩人與林胡人,不斷擴充邊塞騎兵的數量,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並非平地起高樓,乃是趙氏本身在事先就有足夠的基礎,邊塞騎兵直至戰國末期都還是趙國的主力兵團之一。
講實話,趙伯魯認定趙氏一旦面臨滅亡,自己決不會逃走,會安排自己的子嗣帶族人遠竄,再回來操辦趙毋恤與其他人的喪事,隨後墓前當眾自刎,徹底斷了仇家的怨氣,免得仇家繼續追殺後裔,弄得趙氏從肉體上被滅族。
因為高層對局勢有足夠的判斷的基礎,趙氏當前集結了一支數量多達十六萬的軍隊。
當然了,十六萬軍隊裡面的“士”和“徒”、“羨”總數佔了不到六萬,餘下就是稍微接受過訓練的男性與健婦。
趙氏再怎麼樣都曾經作為晉國的卿位家族,再落魄也不會缺了武器,編入編制手上一定會有一把正規的武器,不會像小家族起事那般連武器都配置不起。
趙毋恤學習智氏的方式,徵召之後又整編,再讓形成編制的部隊一邊訓練一邊勞動。用後面的說法,其實就是亦兵亦農的屯田兵團。
而智氏那麼搞,主要是應對外部戰事多發,水利工程以及對函谷關的修建不能停,再來就是需要增加兵源。
因此,一旦將智宵給逼急了,智氏再爆兵絕不止十七萬,極可能一下子拉出三十萬以上的大軍。
理所當然的,數量上去之後,整體的質量肯定是會下降。
不過,與後來模仿的趙氏相比較,智氏拉出來的部隊質量一定更好。
智宵在非必要下根本不會爆兵,影響工程倒是其次,對生產的打擊則是會很致命。
畢竟,雖然都一樣要吃飯,應徵之後卻停下了生產,凡是涉及到產出都是一加一減的數學題,不難算明白才是。
趙毋恤和趙伯魯視察到一半,期間王勝匆匆忙忙地過來。
“宗主,過大河之軍,東軍繞道向東,侵入曹地。”王勝得到訊息的第一時間就趕來彙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