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打異邦而已,對吧?(第1/2 頁)
漢國跟義渠打消耗戰已經打了四年,義渠從第二年就已經表現出遭不住,後面連續兩年被漢軍殺入境內,導致多數義渠部落連放牧都困難。
跟義渠交戰四年之後,漢國從原本之初的六千多騎馬步兵,發展到現在的三萬多騎馬步兵。
至於騎兵?漢君宵親自選拔,礙於合格的戰馬數量太少的關係,到目前能夠稱為騎兵的數量也就三千,並且還全是輕騎兵。
什麼叫合格的戰馬?首先馬背高度不能低於一米二五,一旦低於這個高度的話,人騎在馬背上雙腳都快著地了。
其餘的指標比較複雜,不止是戰馬的耐力,重要的還有馴化程度,其它方面的要求就更多了。
漢君宵沒有穿越之前看小說還以為挺簡單,只要是一匹馬就能夠拿來當戰馬,進行實際瞭解才知道能夠有多麼的複雜。
非常不幸的是,諸夏本土很難有馬背高度超過一米二五的馬匹,哪怕是到周邊的異邦去找,起碼要走上數千裡到日後烏孫人的地盤才能獲得良馬。
漢君宵知道“河西走廊”的存在,確確實實也派人去進行探索,前前後後花了十多年時間,派出去了幾批人手,暫時一個回來的人都沒有。
分勢力的話,漢地再往西邊是秦人控制的“冀”地,更西邊有著非常多的各種戎人。
那些戎人分佈在“河西走廊”各處,更西邊則是古羌人的勢力範圍了。
關於古羌人,這個稱呼是諸夏文明賜予,他們本身連自己是什麼成份都不知道。
類似的事情諸夏文明幹了很多次,某些地方本沒有統一的文明,無論是生活習慣還是語言都不相同,結果諸夏文明的王朝懶得去理解,直接就將他們視為一體,打起來進行無差別攻擊,搞得本來不作為同一族裔的雜胡抱團,真的給形成一個民族了。
那些王朝裡面不包括兩漢與隋、唐、明的大部分時期。
其實,西漢、東漢、隋、唐、明在邦交手段上很出彩,屢屢用分化手段達成目標,並非完全依仗自身的實力去跟周邊異邦鬥爭。裡面將分化瓦解和製造內部事端玩得最好的是隋,著實是挺令人感到意外的。
漢國跟義渠一共糾纏了將近五年,今年就是進行最後處置的年份。
“義渠已退至何處?”漢君宵其實知道答案。
范蠡答道:“大部逗留洛水上游。”
所謂的義渠人大部隊,總人口也就十八萬多。這也是義渠現如今三分之二的人口了。
義渠在洛水上游的這十八萬人,他們並非全是可參戰的人數。
雖然說異邦歷來就是全民皆兵,爆發戰爭全民老少一塊上,並且參戰人員不分男女,問題在於也要砍得動人。
十八萬義渠人能夠參戰的人,上到四五十歲,下到七八歲,合起來大概就是十來萬,其中女性的數量佔了至少三萬。
由於是那種兵員構成的關係,往往兩萬多漢軍就能壓著至少五萬以上的義渠人打。
之前的秦國是怎麼回事?
秦國極少出動正規部隊跟義渠人作戰,每一次正規秦軍北上與義渠人交戰,其實也是少數秦軍能夠壓制多出己方兩倍以上的義渠人。
大多數時候,秦國與義渠的交鋒是在各自的遊牧部落產生,打的是一種互相之間的襲擾戰,極少爆發大規模的戰事。
漢國跟義渠的交戰,一開始也是遊牧部落之間在進行。
然而,漢君宵可不想跟義渠人糾纏數十年乃至一兩百年,直接換上正規軍去跟義渠人打消耗了。
通常是一萬多漢軍,最多的時候三萬多漢軍,一直逼迫義渠人出動多於漢軍至少兩倍的兵力相抗衡,再加上漢軍時常入侵義渠的放牧場地,僅僅四年漢國不但吞佔了義渠大片牧場,還將義渠直接拖到自行崩潰的邊緣。
這一套戰法,漢武帝用在匈奴人身上,耗費將近二十年逼得匈奴人在漠南幾乎待不下去。雙方的戰略重心轉到對西域的爭奪戰之後,又是過了不到十年,漢帝國乾脆逼得大量匈奴人跑到漠北去了。
這個歷史版本的漢國與義渠,跟原歷史版本的漢帝國與匈奴,四個勢力之間的體量不一樣,相同的戰略實施起來,達成目標的時間自然也就不同。
不過,同一套戰法,肯定是農耕民族更經得起消耗,再強大的遊牧民族只要無法一舉破壞農耕民族的主要產糧區,打消耗戰一定會是農耕民族撐到最後。
在范蠡出征時,沒有多麼盛大的誓師儀式。
漢君宵倒是親自到場送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