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該死的和不該死的(第1/2 頁)
人的一生中,誰沒有幹過幾件糊塗事呢?
普通人一錯再錯,由於成本就在那裡,涉及到的人也有限,做錯之後來承擔後果的人,大概也就是父、母、兄、弟、姐、妹外加媳婦的孃家人。
如果涉及到集體,首領做錯事的話,受到影響的家庭就一定多了。
夫差是吳國的一國之君,哪怕他沒有想要逼死伍員的心思,頂多只是看不起越國,不想採納先南後北的國策,確確實實就是讓伍員因此而死了。
這件事情到底該怎麼算?
用馬後炮的方式,僅用結果去看待,自然是夫差這人非常昏庸,先被勾踐欺騙到找不著北,後來沒有發現越國正在蓄積實力,隨後在率軍北上期間被越國偷家。
任何僅用知道的答案,無視當時背景來做出負面評價都是屬於耍流氓!
越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不提他們存在的意義,比如擔負給大禹進行祭祀的任務,只談越國在勾踐親征敗給吳國之後的狀況。
那一次,勾踐在戰勝闔閭之後,一度以為越國是一個比楚國還要牛逼的國家,認為就此可以跟晉國平起平坐了。
為什麼勾踐沒有直接拿吳國對比?因為勾踐知道吳國就是一個暴發戶,真正強大的國家只有底蘊深厚的楚國和晉國。
能不能跟晉國平起平坐就是當時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強不強大的標準,哪怕是僅次於晉國也是諸侯能夠為之驕傲的事情。
總之,勾踐一度很膨脹,幾乎沒有將吳國放在眼裡,結果相隔不到三年被剛繼位不久的夫差親征,打得越國在滅國邊緣晃晃悠悠。
勾踐以為越國一度可以跟晉國平起平坐,只能說顯得孤陋寡聞。
越國從疆域面積到城池以及農耕區、人口、資源等等方面,沒有一點可以跟晉國比,甚至連宋國、鄭國、魯國都勝過越國許多。
當然了,勾踐可能只看到差不多款式的吳國打得楚國毫無招架之力,認為什麼疆域面積、人口、資源等等玩意就是虛的,只要敢於玩命再加上用兵手段就能忽略一切差距。
某種程度上來講,勾踐的想法沒有錯,只不過不能只計算自身,還要看對手是個什麼情況。
如果自身精神領域強大且能夠做到精誠團結,對方卻是一盤散沙且正處在內亂爆發時期,以弱勝強確實是可以辦到。
楚國一度被吳國打得那麼慘,實際上就是當時的楚國內亂不斷,反而吳國上下顯示出眾志成城的一面,並非吳國從各方各面能夠與楚國持平或佔據優勢。
夫差繼位三年之後,親自率軍報了父親的仇,屢屢又派軍出征楚國得勝,年紀不大再加上繼位沒幾年一再取得輝煌成績,不說變得異常的意氣風發,怎麼都會激發更濃的雄心壯志吧?
從夫差真正掌權後,唯一遭受的屈辱只有北上被晉國教訓一頓,想不刻骨銘心都難。
每當一個人在意的時候,哪怕只是很小或本來就在意料當中的事情,內心會一再放大負面情緒,只會是越想越氣,越氣就越急著想要出那一口氣。
“便是無伍子胥,寡人亦能取得先祖夢想之偉業!”夫差以前只是對伍員感到有些忌憚,目下變成了討厭。
不開玩笑,一百多年前什麼都不是的吳國,君臣就已經生出爭霸的雄心壯志了。
吳國又不是其他國家,容得下有伍員那麼做臣子的嗎?話不肯好好說,動不動就爆發小脾氣,夫差認為沒有下令殺死伍員就是很大的忍耐,還能給個笑臉就算有為君者的氣度了。
伍員但凡不是跑到宮門前自殺,真不至於讓夫差從忌憚變成厭惡。
跑到宮門前自殺?事先又鬧過不愉快,等於是在向天下人大吼:吳君非但昏庸且是一個殘暴之君!
伯噽立刻出班說道:“大王,伍員乃是要陷大王於不義啊!”
吳國大臣的目光集中到伯噽身上,大多數是既忌憚又鄙夷,也有臉帶諂諛的人。
“伍子胥對寡人不義,寡人卻不能無情,且好生收斂,給予厚葬。”夫差氣歸氣,頂多就再罵幾句,不願意跟死了的人多計較。
伯噽又是連忙高喊道:“大王真乃仁厚之君!”
夫差知道伯噽很會說話,今天朝會卻不想花太多時間在聽拍馬屁上面,面向眾眾臣,招呼道:“怎不見孫長卿?”
孫長卿就是孫武。
沒有退回班列的伯噽發現夫差看過來,猶豫了一下下,老實說道:“孫將軍告假,並未上朝。”
伍員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