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什麼叫春秋無義戰?(第2/3 頁)
的代價有點大,省得再次遭到毆打。
這種情況不是永久,過上幾年就會要求重新擬定盟約,或是視晉國的現狀決定還要不要繼續履行盟約。但凡晉國的狀況不好,列國的上貢肯定是要停了。
智宵想了想,說道:“若是宋國面臨入侵,我軍前來馳援需貴國提供糧秣供應,上貢數額則如新擬盟約這般。不知貴國意下如何?”
子罕一下子沉默了。
不管怎麼變,宋國每年都要付出幾百萬斤的糧食,哪怕是以豆類為主,壓力方面真的是相當大。
怎麼說呢?比如一支萬人的部隊,每天消耗的糧食應該在四萬斤糧食左右,一個月消耗的糧食就是一百二十萬斤。
一人一頓吃兩斤,這麼誇張的嗎?問題是現在的人很少能吃到油水,再來是幾乎沒有菜色配飯,一頓吃兩斤已經是非常剋制,一旦是放開了吃,吃上三五斤都能吃得下。
士兵服役的時間一般在三個月以上,每年不會超過七個月,以五個月的服役期限來算,一支萬人部隊就要消耗六百萬斤的糧食,超過十萬石的數量!
宋國爆發戰爭,晉國那邊派遣軍隊前來支援,不可能只派出一萬人規模的部隊,怎麼都需要三萬以上。
這麼看,宋國每年上貢十二萬石夠什麼?相反晉國要虧進去二十多萬石的糧秣,並且還沒有計較交戰之後產生的傷亡,其它物資上的耗費。
霸主國可能收上幾年的上貢,隨後在一次支援附屬國的過程中全投入進去,乃至於虧損更多。
所以了,霸主國收取附庸國的上貢,期盼的是不要發生戰爭。
宋國明知道極可能會爆發戰爭,給予的上貢額度卻是那種數量,總的來說就是誠意不夠啊!
子罕沉默了很久,重新開口時,問道:“不知伯國出兵,兵力可來多寡?”
智宵反問道:“貴國以為楚國或吳國進犯,兵力將有多寡?”
一個問題,直接把子罕幹得繼續沉默了。
那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有很多往常的例子能夠以史為鑑。
楚國進犯宋國,歷來沒有少過五萬的兵力,楚國強盛時期甚至時常派出十餘萬大軍攻打宋國,考慮到楚國近來很是衰弱,明年進犯宋國應該不會兵力太多,可是也不會少於五萬。
吳國正在迅速崛起,哪怕僅是為了表現給天下諸侯看,一旦決定出兵的話,吳國怎麼也要拉出更可能多的部隊用來展現實力吧?
只是,吳國的體量就擺在那裡,他們跟楚國打生死存亡之戰,最多也就動用七八萬的兵力,進犯宋國應該不會超過這個數字。
以楚國出兵五萬,吳國出兵七八萬,合起來就是十二三萬。
宋國進行防禦作戰,自己能夠徵召出六七萬軍隊,向晉國求援當然希望晉軍來得越多越好,不對嗎?
智宵的那個問題很實在,宋國希望晉國出兵越多越好,晉國倒是能拉出十五萬大軍支援宋國,可是總不能讓晉人流血、流汗又把老本虧進去吧。
這裡有一個問題,士兵服役……也就納賦是在抵消正常交稅,西方俗稱交血稅,壓根不用晉國或各個發出徵召令的家族提供武器裝備以及擔負後勤供應,哪怕虧損也是進行納賦的人自行負擔,是不是?
為什麼智宵還一再計較額度方面的問題?
因為士兵納賦,本身就是免除了應該交納的稅,等於說國家和各家族發出徵召就要損失了一筆。
再來,一旦士兵服役的時間超過三個月,往後就需要國家或各家族來承擔士兵的後勤,徵召計程車兵數量越多,國家或各家族的付出就越多。
天曉得南下支援宋國需要打多久,智宵怎麼可能不去計較其中的付出。
這種事情不斤斤計較,還要在哪些方面去計較?不計較會被宋國當成凱子,國中從納賦人員到各個家族,他們一定要把負責簽訂盟約的智宵恨死了。
知道為什麼孔夫子總是強調春秋無義戰了吧?因為無論簽訂什麼盟約,裡面一定會有關於付出的條文,任何一個國家出兵幹什麼,其中都不會關乎正義,事關賺了或是虧損,一定有著太多的斤斤計較。
為了正義?
武器裝備打造不要耗費資源,以及進行戰爭期間的糧秣損耗,戰死或殘廢了人,這些到底算誰的?
再強大的國家,一再無償付出,有再厚的家底都不夠。
為了正義而一再付出,沒有一絲一毫的收穫,強者就要越打越弱,直至衰敗到滅亡,也就是強者活該有這樣的下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