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謎之操作(第1/2 頁)
在“邯鄲”城下的趙氏所部並沒有三萬的數量,看著頂多也就兩萬左右。
那麼,趙氏剩下的部隊在哪?他們在“邯鄲”以北各處城邑駐紮保證退路。
範吉射和中行寅帶到“邯鄲”的部隊沒有十萬那麼多,充其量也就五萬。
兩個家族的部隊更多是分成各路,有的從“邯鄲”繞道到晉國東部,再迂迴插向晉國的北境;有的則是在光復“隨”等地後直插“棘蒲(石家莊)”區域,一致要做的事情就是切斷趙氏的退路。
五萬打兩萬?不,還要加上邯鄲氏的近萬部隊,以範氏為首的聯軍兵力是趙氏的三倍之多!
第一天的交戰因為夜幕的降臨而結束。
若是在其它時代,或許會搞夜襲什麼的之類。
在當前年代則是沒有那麼多花樣,趙鞅派出騎兵埋伏都算是不講規矩了。
為什麼有“五十步笑百步”這個說法?
在春秋時代,列國進行的是一種“君子之戰”的打法,不止會避免在戰陣上殺掉對方的貴族,想俘虜貴族還需要遞上一塊玉。
敵我雙方列陣而戰,一方不敵敗退跑出五十步之外,勝勢一方計程車兵就不會再追了。
結果跑了五十步的敗兵,他們看到己方同伴竟然跑出去一百步之遠,為了展現自己的勇氣,會嘲笑那些跑一百步遠的同伴。
還有更離奇的事情,比如敗兵一方在逃跑時車壞掉,勝勢一方會幫忙修車,再催促敗兵一方接著逃。這個絕對不是什麼虛構,不止一次發生在列國的交戰之中,多次被史書所記載。
交戰時,還會嚴格要求軍隊不準破壞敵對國家的生產設施,不許隨意抓捕有歸屬的人口,等等。
這一切只因為春秋中後期發生的戰爭無關國祚存亡,要的是打服對方,迫使其歲歲納貢,算是一種比較特別的“征服”之戰。
到春秋晚期,很多交戰規則其實是變了,不變的是中原爆發交戰的話,作戰方式依舊講究堂堂正正。
倒是南方楚國、吳國、越國爆發的戰爭從春秋中期就開始搞無所不用其極,到了春秋晚期什麼設伏、水攻、火攻之類已經玩得很溜。
一夜過去,在“邯鄲”周邊交戰的敵我雙方果然沒有玩點什麼新花樣,他們一致在凌晨就開始生火造飯,東方出現第一縷陽光則是大軍出營列陣,等待新一天交戰的開始。
最終,智宵還是沒有派人前去面見趙鞅告知有援軍抵達的訊息。
在“邯鄲”的交戰不會那麼快結束,開打的第一天智宵就那麼搞,或許會讓趙鞅生疑?
再則,如果智宵告知趙鞅援軍就要抵達,結果壓根沒有什麼援軍,一旦趙鞅如同“前兩次”那般在戰敗後成功逃脫,該會是對智宵多麼恨之入骨。
新的一天,智宵等智氏的人仍舊作為看客,遠遠地觀看趙氏與範氏、中行氏、邯鄲氏的將士進行拼殺。
如果智宵是第一次穿越,首次看到雙方合起來七八萬大軍擺開陣勢廝殺,一定會被浩大的場面所震撼到。
然而,智宵“前一世”沒少參與這種大場面,不會在旁觀時發出多餘的感嘆。
“跟‘過去’沒有多大區別,趙氏兵力少,戰鬥力卻是勝過範氏、中行氏、邯鄲氏。沒有出現意外的話,趙鞅還是會等收到後路遭受威脅訊息,才會選擇撤軍。”智宵看著遠處的殺鬥場,心思卻是不在那邊。
話說,智宵為什麼會來到“邯鄲”觀戰呢?因為他在猶豫某些事情。
這一件事情關乎到趙鞅的生死,乃至於會決定趙氏的存亡。
發生在“邯鄲”城外的交戰持續了十一天,同時也是在這一天,智宵從當地離開,回到了“壺口”這一座關隘。
“趙軍原定後路已失,趙鞅退兵必來‘壺口’。宵萬般猶豫,是否開關使其逃脫。”智宵說話的物件是智果。
範氏、中行氏等聯合起來的家族,他們在兵力的數量上遠遠超過趙氏,只是雙方的戰損比有點不好看。
趙氏投入兩萬左右的兵力,趙鞅決定撤軍的時候,手頭還有不低於一萬六千的戰力。
倒是手頭原本有六萬左右兵力的範吉射,打了十一天竟然折損進去近萬人,雙方戰損比達到了1:2.5的差距。
智果眯起了眼睛,說道:“宵以為此次內戰,趙氏必為獲勝一方?”
有些事情智宵只能對智躒說,其餘人一個字都不會提。
智宵總不能說自己已經穿越了三次,前兩次的內戰就是範氏、中行氏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