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第1/2 頁)
儘管公司的情況有了些許好轉,但林墨清楚地知道,前方的道路依舊佈滿荊棘。
核心員工被挖走後,新招聘和培養人才的任務迫在眉睫。“林墨,最近的招聘情況不太理想,符合要求的應聘者寥寥無幾。”人力資源經理憂心忡忡地說道。
林墨皺起眉頭,“擴大招聘渠道,提高招聘待遇,同時加強與高校和專業培訓機構的合作,挖掘潛在的人才。”
然而,新員工的培訓需要時間和資源,短期內難以填補核心員工離開後的空缺。
“林墨,新員工對業務的熟悉程度不夠,工作效率低下,一些專案的進度受到了嚴重影響。”專案經理著急地說道。
林墨親自參與新員工的培訓指導,“大家加把勁,多給新員工一些時間和機會,同時老員工也要發揮傳幫帶的作用。”
就在公司努力解決人才問題的時候,市場競爭愈發激烈。
“林墨,競爭對手不斷推出新的產品和服務,我們的市場份額再次受到擠壓。”市場部經理說道。
林墨決定加大研發投入,“加快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同時,最佳化營銷策略,突出我們的產品優勢。”
研發部門在緊張地進行工作,但資金的限制成為了他們的絆腳石。
“林墨,研發經費不足,一些關鍵的實驗和測試無法進行,專案可能會延期。”研發主管說道。
林墨四處奔走,尋求資金支援,“與銀行再次溝通貸款事宜,或者尋找新的投資合作伙伴。”
經過艱苦的談判,終於從一家投資機構獲得了一筆資金,但對方提出了苛刻的條件。
“林墨,投資機構要求在公司的決策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並且對盈利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財務總監說道。
林墨權衡利弊後,“為了公司的發展,暫時答應他們的條件,但我們要努力實現盈利目標,爭取早日擺脫他們的控制。”
有了資金的支援,研發工作得以順利推進,但新產品在測試階段出現了問題。
“林墨,新產品的效能不穩定,存在一些技術缺陷,需要重新改進。”測試人員說道。
林墨鼓勵大家,“不要氣餒,找出問題的根源,儘快解決。”
經過多次修改和測試,新產品終於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此時市場的需求又發生了變化。
“林墨,消費者的偏好發生了轉變,我們的新產品可能需要進一步調整才能滿足市場需求。”市場調研人員說道。
林墨果斷決策,“根據市場反饋,立即對產品進行最佳化,不能錯過市場機會。”
在調整產品的過程中,公司的生產成本不斷增加。
“林墨,由於頻繁的修改和重新生產,成本已經超出了預算,如果不控制,公司的利潤將受到很大影響。”成本控制經理說道。
林墨下令嚴格控制成本,“最佳化生產流程,降低原材料的浪費,提高生產效率。”
在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新產品終於成功上市,但銷售情況並不理想。
“林墨,雖然我們做了大量的宣傳推廣,但銷售渠道不暢,產品鋪貨速度慢,銷量上不去。”銷售經理說道。
林墨決定拓展銷售渠道,“與更多的經銷商合作,開拓線上銷售平臺,同時加強與終端客戶的直接溝通。”
在拓展銷售渠道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實力強大的經銷商的刁難。
“林墨,這些經銷商要求降低進貨價格,提高返利比例,否則不願意合作。”銷售代表說道。
林墨與經銷商進行艱苦的談判,“在保證公司利益的前提下,適當做出讓步,達成合作共贏的局面。”
經過一番努力,終於與部分經銷商達成了協議,但公司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林墨,這樣下去,公司的盈利能力會受到很大挑戰,我們得想辦法提高利潤。”財務總監說道。
林墨思考著對策,“一方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開發高附加值的產品,提高產品的單價和利潤。”
然而,開發高附加值產品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發和營銷資源。
“林墨,公司目前的資源已經非常緊張,很難支撐新的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研發主管說道。
林墨決定最佳化資源配置,“集中優勢資源,優先保障重點專案的開發,同時精簡一些非核心業務,節省開支。”
在最佳化資源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部門和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