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割據一方(第2/3 頁)
耗費,需要更多人力丶財力丶軍力方能彌補。」
「而大魏與江東之間隔江對望,其實也是由於大江天險丶且北方不善水戰的緣故,這滔滔江水其實也是如秦川一般。」
「因而臣認為,吳蜀各自割據一方的原因,就是『山河割裂丶地理相制』。」
曹睿抬起右手向下壓了一壓,示意姜維坐下。
「方才姜伯約所言之『山河割裂丶地理相制』,諸位覺得對還是不對呢?」曹睿說道:「還有人有不同的見解嗎?」
這下舉手的人比剛才多了一些,有人開頭引路打了樣子丶後面的人也會更勇敢些。
「太初!」曹睿用手指著夏侯玄的方向。
「謝陛下。」夏侯玄起身後恭敬行了一禮,隨即說道:「臣認為方才姜伯約所言是有些許正確的,但並非是吳蜀割據最主要的原因。」
曹睿笑了一下:「那卿來說說,究竟是什麼原因?」
「東吳西蜀割據一方,究其根本乃是中原殘破,蜀地及大江以南卻損耗甚少。」
「自桓靈之時開始,中原各州郡天災人禍動亂不休,先是黃巾賊亂丶後是軍閥割據。武帝數十載征戰四方,中原相比蜀地江東,無論在民力物力上,再也不是壓倒性的優勢了。」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夏侯玄語氣沉重的唸了這兩句詩後,緩緩說道:「自喪亂之後,無論是劉備在蜀地丶或者孫權在吳地,都能積蓄起相當的力量從而對抗中原。」
「陛下,」夏侯玄拱手說道:「這就是臣的想法了。」
夏侯玄說罷,在場的太學學子紛紛陷入了思考之中。
姜維從地理的角度丶夏侯玄從國力民力的角度,雖有差異但都互補的說明了東吳西蜀割據的原因。
劉曄和辛毗對視一眼,迅速的用眼神交換了意見,彼此共事多年,這點默契還是有的。這兩人的觀點在這些皇帝心腹看來,並算不得什麼稀奇,也只是陳年濫調了。
劉曄和辛毗是何等資歷?雖然他們兩人不以為然,但在場的太學生們看來,這種放眼全域性的觀點實在是令人震撼。
曹睿站在講臺上點了點頭。
「諸位學子,姜伯約和夏侯太初方才所言,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解釋了吳蜀現狀割據的依仗,但其實並未解釋吳蜀能夠割據的根本原因。」
姜維與夏侯玄自認為剛才所說之論已經是經過深思熟慮了。但皇帝剛剛所說,他們二人所言只解釋了現狀丶未解釋原因,卻又是什麼意思呢?
姜維和夏侯玄也繼續開始思索起來。
但是從司馬師的角度看來,姜維和夏侯玄二人說的又有哪裡不對呢?皇帝又會如何解釋呢?
其他普通的太學學子們,既沒有姜維夏侯玄一般從軍的經歷,也沒有司馬師一般的家學淵源,此時只覺得莫名困惑。資訊量過於巨大,估計還要消化些時日。
曹睿轉頭看向劉曄:「劉卿,此番南征之時,朕讓卿與黃權丶陸遜二人交談。卿可是過目不忘,不妨與今日學子們講述一番?」
劉曄向前一步,拱手緩緩說道:「陛下問的可是隆中對和榻上策?」
「正是。」曹睿點頭應道。
「遵旨。」劉曄隨即簡明扼要的開始向在場的太學學生們講述起來。
受制於這個年代資訊傳遞的低效,這種敵國重要人物的戰略謀劃,絕非尋常人等可以得知的,曾為蜀漢高層的黃權和東吳高層的陸遜,對這兩件事還是知曉的。
黃權和陸遜本來也不必說的。但誰讓皇帝早就『知道』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榻上策了呢?既然皇帝有問,又如何能不回答呢?
劉曄不僅智謀一流,口才也是一流。
「建安五年,魯肅被周瑜舉薦給孫權之後,在榻上對飲時為孫權密謀……」
「因此,魯肅為孫權的建議,其一為『鼎足江東丶以觀天下之釁』,其二為『北方多務丶進伐劉表丶竟長江之極,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劉曄講述完畢榻上策之後,看了一眼皇帝。曹睿點了點頭,示意劉曄繼續。
「而建安十二年之時,徐庶將諸葛亮舉薦給當時屯兵新野的劉備。劉備自去隆中拜訪諸葛亮,此『隆中對』正是當時諸葛亮為劉備所承的提議……」
「總而言之,諸葛亮建議在天下有變之時,從荊州北上宛洛丶從益州北上雍涼,從而收復中原丶復興漢室。」
劉曄講完『榻上策』和『隆中對』之後,束手站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