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終為人事(第2/3 頁)
要將廷尉高柔叫來問一問?」
司馬懿答道:「廷尉一職只不過是按律執法罷了,與修律一事並無相關。」
「那還有誰精通刑名?」曹睿略顯遲疑的問道。
司馬懿拱了拱手:「臣雖然不專精刑名,但對律令一事變化的源流,大略還是通曉的。」
「可以,可以。」曹睿笑著點了點頭,看向司馬懿說道:「司空來說說,現在大魏用的漢律是個什麼情況?若是改丶又將怎麼去改?」
司馬懿緩緩說道:「回陛下,自漢高帝平定天下後,相國蕭何置《漢律九章》,叔孫通又增加《傍章》十八篇,張湯又加《越宮律》二十七篇,趙禹又加《朝律》六篇。」
「如此數百年來,各家大儒皆為律令註解,到了桓靈之時,可以依照的律令已經不計其數,遠遠超過數百萬字了。」
曹睿一邊聽司馬懿講述,一邊在心裡搖頭起來。
數百萬字?在這個以竹簡為主要文字載體的年代裡,誰能讀的過來?除非是神仙了。
「所以要簡化律令?只留一部可以作為依據的律令?」曹睿插話道。
「陛下所言甚是。」司馬懿點頭道:「自魏國建立以來,所依照的法律基本都是鄭玄的章句,衛覬衛伯覦又一直執掌典禮制度,此事陛下可以命衛覬來做。」
河東衛覬,曾與司馬懿之父司馬防有舊。而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衛覬與司馬懿之間的私誼也是極好。
「衛覬?」曹睿皺眉:「他都多老了,還能做事嗎?」
司馬懿側頭看了一眼坐在椅子上氣定神閒的董昭,隨即說道:「衛覬也只比衛尉董公要年長一歲而已,只是讓衛覬把關丶又不是讓他親自去做,大體還是無礙的。」
曹睿未置可否的輕輕頷首,隨即看向了其餘三人。
「大將軍覺得如何?」曹睿問道。
律令之事本來也與軍事無關。不過既然皇帝問了,曹真還是硬擠出來一個點子。
「陛下,不妨將軍中的律令也修一下?」曹真提議道。
軍律?曹睿想了一下,修一下倒也無妨,還可以總結一下軍事理論。
「軍律用誰來修?」曹睿問道。
「陛下,不妨以辛毗辛佐治為首,來修軍律。」曹真答道:「武帝修《軍令》丶《步戰令》丶《船戰令》之時,辛毗都在幕中協助武帝。」
「臣認為若修軍律,沒有比辛侍中更合適的人選了。」
辛侍中?曹睿眯眼回想起與辛毗相處的點滴過往,一時間覺得倒也不錯。
「那就用辛侍中來修軍律吧!」曹睿答道:「既然是大將軍舉薦,那稍後大將軍自去和辛侍中說。」
「臣遵旨。」曹真拱手。
對面的司馬懿看著曹真舉薦了辛毗,一時間心中又開始盤算了起來。
辛毗雖然也是潁川人,卻與鍾丶荀丶陳這些潁川高門並非一路。
建安二十二年,武帝命曹洪統軍鎮守下辨之時,就命辛毗和曹休為曹洪的參軍,替曹洪執掌軍事。
黃初三年,先帝命曹真督西路軍進攻江陵之時,辛毗當時正是曹真的上軍大將軍軍師。
辛毗此人的政治傾向,實在不像是一個典型計程車人,反倒與曹休丶曹真丶曹洪這些人都關係密切。
曹真以大將軍之重,在皇帝面前舉薦辛毗。皇帝也因為與辛毗彼此熟悉,而爽快的接受了提議。
自己怎麼就沒有這般要好的人物在陛下身邊呢?
只有個蔣濟還算有可能,不過蔣濟現在去揚州了,揚州正是用武之地,或許也更重要些。
劉曄?
看來日後應該與劉曄多親近些才是。
曹睿看向董昭:「董公以為如何?」
董昭說話更直接些:「臣以為此事急不得。修律一事影響重大,未來數十上百年都會受益於新律令,慎重些總是沒錯的。」
「臣建議應該在眾臣間舉行朝議,廣泛議論之後再開始進展。」
「衛師傅呢?」曹睿向衛臻問道。
衛臻答道:「臣也是和董公一般看法。」
曹睿點了點頭後看向司馬懿:「司空怎麼說?」
司馬懿心中略顯無奈,看來今日的人選是定不下來了:「臣也贊同,事緩則圓,修訂律令確實要慢慢來。」
「那就待下次朝會再與大臣們講吧!」曹睿拿定主意之後,又接著剛才的案子接著說道。
「諸卿都是朕的心腹之人,朕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