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半島烽煙再起(第1/2 頁)
對於欽陵去找白瑪,祿東贊是知道的,但是,祿東贊卻沒想管。
贊普對自己的不滿雖說還沒到人盡皆知的地步,但一些重要的官員還是心知肚明的。不過,自己的威勢仍在,還暫時壓得住。
但是,隨著大唐懷柔政策的推進,往後的日子可就是難說了。
吐蕃和大唐貿易最重要的五項:糧鐵茶鹽布,天竺商路只能勉強解決糧食的需求,其餘四個是解決不了的。不是說天竺不產,而是雪山商路太難走,滿足糧食需求的話,其餘四項就別太指望了。
雪山商路最大的麻煩,是除了泥婆羅外就沒有什麼中途補給點了。不像和大唐的商路,沿途的都有村落部落城鎮,商隊補給很容易。
商隊要想走得遠,沿途是必須有補給點的。
補給點不僅是給商隊補充飲水食物,商隊也會在補給點進行一部分交易,達到利潤的最大化。
天竺人戰鬥力拉垮吐蕃人不是不知道,天竺土地物產豐富吐蕃人也不是不知道,但為什麼吐蕃人就是要死死的盯著關隴之地呢?
原因也很簡單,天竺的富庶滿足不了吐蕃的擴張野心。
天竺對於吐蕃最大的用處只有兩個,一個是奴隸,一個是糧食。
兵源?欽陵幾次擊敗天竺軍隊對天竺兵的評價是,只要砍了他們領頭的,其餘的就是趕羊了。可以說,就算是當啦啦隊那樣的背景板,欽陵都不想要天竺兵。
完全的負作用,基本別指望有什麼正反饋。
反正泥婆羅兵比天竺兵能大得多。
至於糧食?吐蕃是真的想要糧食,可問題是,如何大規模運糧回吐蕃又是個問題。
畢竟,那可是高高聳立的神山啊。
況且,如果吐蕃重心轉移到天竺,那麼離富庶的絲綢之路那可就太遠了。
祿東贊為什麼對隴西念念不忘,根源就是絲綢之路!
打下了隴西,就切斷了大唐和西域的聯絡,到時候,光是收商稅都能讓吐蕃賺得盆滿缽滿。這條路的財富,可不是一個天竺可以比的。
除了財富外,打下了隴西后,再慢慢蠶食關隴,吐蕃,就不能入主中原嗎?!
這是一個宏大的偉業。
可惜,大唐的堡壘進擊政策,讓祿東讚的這個偉業成為了泡影。
吐蕃不擅長攻城的這個缺點,面對大唐特別修築的堡壘暴露無遺。
一個小小的不到百人的堡壘,就能讓十萬吐蕃軍頓足不前。
而且大唐選擇修築堡壘的地方極其毒辣,全是水草豐美的地方。吐蕃軍不打下這些堡壘,就別指望有好的安營紮寨的地方,以及別指望還有安全的後勤線。
至於和唐軍原野陣戰,祿東贊一想起那次大戰,自己麾下戰死的那些大將……
祿東贊都沒有膽氣和唐軍原野陣戰了,更遑論其餘的吐蕃貴族了。
當年,年輕的吐蕃將領或許還有這種膽氣,比如祿東讚的兒子欽陵。
……
唐璿身體繃得緊緊的,目光死死地盯著前方。陛下和少數臣子正在這裡打獵呢,可馬虎不得。
唐璿做夢都沒想到,瀘定橋一戰,自己和活著的幾個兄弟,都直接進入了京畿禁軍,而戰死的兄弟,撫卹金直接按照京畿禁軍的規格來不說,還全都入了英烈祠。
大唐軍隊的編制在李恪時期也進行了改革,分為什、隊、營、旅、軍四個級別,十人為一什,設什長一名;三到九什為一隊,設隊長一名,副隊三人;九隊為一營,設營正一名,副營正三名;三營為一旅,設旅率一名副旅率三名(由營正兼任;旅以上是軍,由若干旅或者旅營隊混編,一般設大將軍或將軍一名,司馬、長史若干。
軍這個編制,大將軍或將軍並不管日常事務,而是由司馬、長史管日常事務。
大唐的編制中,什、對、營、旅、軍主要是統計作戰兵員的,像軍醫、工兵這些不直接參與作戰的,一般是另外算的,所以大唐一個旅,如果只算作戰人員一般最多是兩千八百人。但是算上非作戰的,輕易破三千。
就拿以紀念瀘定橋大戰設立的瀘定軍這個編制來說,包含一個步兵旅、一個炮兵隊和一個騎兵隊,步兵旅全軍三千餘人,炮兵隊和騎兵隊都是近百人的編制。
因為瀘定軍改制,唐璿的級別是不夠統領這支部隊的。畢竟,邊軍是邊軍,禁軍是禁軍,邊軍一個小官都有可能出現萬把號的麾下,但是禁軍的編制是極其嚴格的,那是真一個蘿蔔一個坑,看功勳和資歷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