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既在矮簷下,怎敢不低頭(第2/3 頁)
己的真誠和悔意。他知道,這封信將是他與皇帝溝通的橋樑,也是自己政治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轉折。
“來人。”嚴孤山沉聲召喚,一名心腹太監立即應聲而入。
“將此信呈遞給皇上。”嚴孤山將檢討書交於太監,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決斷。
太監領命,小心翼翼地將檢討書收入懷中,迅速而謹慎地朝皇帝的寢宮而去。
,!
皇帝在早朝前的寧靜時刻,獨自坐在御書房內,翻看著嚴孤山的檢討書。隨著目光的移動,他的眉頭逐漸舒展,嚴孤山的言辭懇切,態度低微,字裡行間流露出對皇權的絕對尊重和對自身行為的深刻反省。
“孤山,你確實成長了不少。”皇帝輕聲自語,對於近日來對太子的打壓,心中也有所動搖。
皇帝原本忌憚太子勾結朝臣,擁兵自重,但如今太子已經交還了兵權,並且在檢討書中主動示弱,表現出了對皇帝的忠誠和對皇權的敬畏。
“看來,是朕過於擔憂了。”皇帝沉吟,他認為太子已經表明了立場,而且朝中的局勢也需要穩定,以免引起太子一黨的不滿和反彈。
在御書房中,皇帝沉浸在嚴孤山的檢討書中,字裡行間流露出的真誠與自責讓他感到一絲慰藉。而此時,繼後也從睡夢中醒來,得知皇帝正在閱讀太子的摺子,她的心中不禁湧起了一股危機感。
繼後深知太子嚴孤山在朝中的影響力,若太子恢復自由,她在朝中的勢力必將受到挑戰。於是,她決定採取行動,試圖以柔和的方式影響皇帝的決策。
繼後輕移蓮步,步入御書房,面帶憂色地對皇帝說道:“皇上,臣妾聽聞您正在審閱太子的摺子,不知太子所犯何事,竟讓皇上如此費心?”
皇帝抬頭看了一眼繼後,微微皺眉:“皇后,太子之事,朕自會處理,你不必過於擔憂。”
繼後見皇帝的態度有些冷淡,心中一緊,但她仍不甘心,繼續說道:“皇上,臣妾只是擔心太子年幼,若有所失誤,恐怕會影響皇室的聲譽。皇上是否再考慮考慮,不要急於放太子出來?”
皇帝的眉頭皺得更緊了,繼後的話讓他感到有些不對勁。他知道繼後一直對太子嚴孤山心存芥蒂,但她這次的建議卻讓他感到有些過分。
“皇后,太子已經成年,且在檢討書中表現出了悔意。朕相信他會吸取教訓,改過自新。”皇帝的語氣中透露出一絲不悅。
繼後意識到自己可能用力過猛,反而引起了皇帝的疑心,她連忙改口:“皇上,臣妾只是關心皇室的穩定,絕無他意。既然皇上已有決斷,臣妾自然遵命。”
隨著晨光初現,皇帝的心情卻如同烏雲壓頂。繼後的話雖然出於對太子的不滿,但皇帝的疑慮卻如同細針,扎進了他的心。他決定暫時擱置釋放太子的事宜,而是選擇先觀察今日早朝的風向。
御書房內,皇帝獨自沉思,目光在嚴孤山的檢討書上徘徊。他深知,朝堂之上,每一個決定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更何況是太子的釋放,這不僅關乎皇室的尊嚴,更關乎朝政的穩定。
早朝的鐘聲敲響,文武百官陸續進入朝堂,按照品級排列,等待皇帝的到來。皇帝步入朝堂,目光掃過群臣。
皇帝清了清嗓子,開口道:“今日早朝,朕想先聽聽諸位愛卿對太子之事的看法。”
朝堂上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大臣們互相交換著眼神,心中各自盤算。有的大臣認為太子已受懲罰,應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有的則擔心太子一旦恢復自由,會對自己的勢力產生威脅。
終於,三朝老臣紀風存上前一步,打破了沉默:“皇上,太子之事,關乎皇室聲譽。老臣以為,太子既已反省,且已交還兵權,皇上可酌情考慮太子的未來。”
此言一出,其他大臣也開始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朝堂上議論紛紛。皇帝傾聽著群臣的意見,心中卻在權衡著各種利弊。
皇帝的目光在朝臣們之間遊移,他能感覺到每個人言語背後隱藏的心思和立場。朝堂上的爭論,不僅是對太子的看法,更是各方勢力的角逐。
鄭長憶站在朝臣之中,面色平靜,但內心卻在快速分析著形勢。他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影響到朝堂上的平衡,因此他選擇了沉默,靜待時機。
鄭長憶在朝堂上不慌不忙地走出班列,“皇上,太子之事,確實牽動著整個朝野的心。”鄭長憶表面上一副憂國憂民的樣子,但實際上每個字都充滿了算計,“太子乃國之未來,其一言一行,都應當嚴加審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