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少年處不得順境,事事磋磨(第1/3 頁)
隨著天際漸漸泛起魚肚白,一行人整裝待發,準備繼續前往王老闆的宅邸。北圍曠野之上,風清氣爽,遠處山巒疊嶂,一片寧靜祥和的景象。
然而,李源卻因連日奔波略顯疲憊,騎馬時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嚴孤山見狀,輕輕勒緊韁繩,等到了隊伍的末尾。
“李大人,您似乎有些疲憊,不妨讓隊伍稍作休息,我等您調整片刻。”嚴孤山的聲音溫和而關切,打破了清晨的寧靜。
李源聞言感激地看了嚴孤山一眼,但嘴上卻客氣地推辭道:“殿下言重了,微臣尚能支撐,還是儘快將證人帶回要緊。”
嚴孤山點了點頭,兩人騎馬緩緩前行,速度雖不快,但氣氛比昨日和諧了些。嚴孤山有意無意地提起了朝中之事:“李大人性格率直卻又不失左右逢源的本領,在京城中立足十餘載,對於朝中官員的品性,定有獨到見解。”
李源聞言,神色變得凝重起來。他沉思片刻後,緩緩說道:“就拿科舉舞弊案來說吧劉丞相一直以來都是微臣敬仰的前輩,他清廉正直,為朝廷鞠躬盡瘁,此次卻不幸捲入此案,實乃朝中一大損失。微臣堅信,劉丞相是清白的,他應該是被奸人所陷害。”
說到這裡,李源的眼中閃過一絲憤慨與無奈。他繼續說道:“至於劉丞相的弟弟劉靖程,微臣與他雖無深交,但也曾有過幾次公事上的往來。他為人處事頗為正直,不似那等奸佞小人。此次他亦受牽連被捕,有小人做的偽證,我等刑部官員不得不按規矩用刑審問,說起來也是心中有愧。”
嚴孤山聽後,輕輕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讚許之色。“李大人所言極是,劉丞相與劉靖程的品性,本宮亦有所耳聞。那日得知劉靖程被放出後,本宮心中亦是憂慮萬分,特意派了東宮的醫師前去診治。醫師回報說,劉靖程身上大多是皮肉傷,幸得救治及時,未傷及根本,想來也是大人您在審訊過程中手下留情的結果。”
李源聞言,臉上露出一絲苦笑,他嘆息道:“做官久了,難免會遇到各種誘惑與考驗,有時候私心也會悄悄滋生。但幸而微臣始終堅守本心,未曾認人不清,更不敢錯放一個惡人。否則,那將是我一生都無法洗刷的汙點。”
嚴孤山聞言,目光深邃地望了李源一眼,似乎在審視他的話語,又似在尋找他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片刻後,他看似無意地提起:“那日下朝後,本宮偶然間看到大人與鄭寺卿鄭長憶起了口角,似乎氣氛頗為緊張。不知是何緣故?大人似乎對他並不甚喜歡?”
李源的眼神中不經意間流露出一抹難以掩飾的厭惡,但這份情緒在他迅速調整呼吸後,便化作了嘴角一抹淡淡的苦笑,彷彿是在太子嚴孤山面前刻意維持著一種風度與剋制。“殿下明鑑,鄭長憶此人,實乃朝中一股不可小覷的奸佞之風。他善於察言觀色,言辭間滿是諂媚與狡猾,屢屢以不實之言攪動朝局,微臣雖不敢言其大惡,但對其行徑,確實心生不悅。”
嚴孤山聞言,面上依舊保持著溫和而深邃的笑容,彷彿能洞察人心,卻又不動聲色。“哦?大人此言倒是讓本宮有些意外。不過,那日所見,鄭寺卿對大人的態度似乎頗為恭敬,並無半點不敬之意。”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探究,似乎對李源與鄭長憶之間的恩怨頗感興趣。
李源苦笑更甚,輕輕搖了搖頭,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殿下有所不知,臣初入官場時,也曾被鄭長憶那等花言巧語所迷惑,以為他是真心為國為民的忠良之士。直到後來,經歷了一系列事情,才逐漸看清了他的真面目。鄭長憶此人,心機深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臣曾因此吃過不少苦頭。”
說到這裡,李源停頓了一下,似乎是在斟酌言辭,確保接下來的話既不會過於洩露機密,又能讓太子嚴孤山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其實,鄭長憶初來京城時,境遇頗為艱難。大概八年前吧,那會兒他也就十七歲,他出身的青州鄭氏,早已不復往日輝煌,兩代人的衰敗,讓他沒有顯赫的家世作為依仗,更無足夠的銀兩打點關係。殿下或許不知,京城的會試,遠比想象中複雜。提前找到有力的推薦人,幾乎是決定能否上榜成為貢士的關鍵。那一年,風氣尤為不正,許多寒門子弟,即便才華橫溢,也往往因無人引薦而名落孫山。”
嚴孤山的眉頭微微皺起,顯然對這種現象感到不滿。“竟有此事?本宮那時尚小,但對朝中這些陰暗面也有所耳聞,只是未曾想竟已如此猖獗。”
李源嘆了口氣,繼續說道:“是的,殿下。那一年,鄭長憶便是受害者之一。他初來乍到,不懂這些規矩,最初還被介紹給了穆王爺,本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