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第1/2 頁)
東宮之內,夜色深沉,嚴孤山站在窗前,面色凝重地凝視著夜空。宮中的緊張氣氛如同一張緊繃的弦,隨時可能斷裂。
“殿下,皇宮裡已經傳開了。”一名謀士低聲報告,身影在昏暗的燈光下顯得有些模糊。
嚴孤山微微點頭,聲音平靜卻透著決斷:“無妨,你先去穩住跟我回來的將士,還有東海那邊不要讓他們有什麼動亂。我們需要的是等一個機會,一個可以扭轉局面的機會。”
謀士領命,匆匆離去,留下嚴孤山獨自面對著夜色。太子今年剛剛及冠,生的是器宇軒昂,從東海回京時,夾道婦孺以果擲之滿車,月光之下更顯眉目深邃。
他眉頭緊皺,離京數年,他這個太子對朝中局勢與官員瞭解還不深,如今被軟禁東宮更成了井底之蛙。
嚴孤山腦子裡突然閃過一個人的身影,那個年紀輕輕就當上少府寺卿的男子。那個男人明明是狀元出身,卻為了快速奪得權勢諂諛取容,不止是那些自認清高的言官看不上他諂上傲下的模樣,就連那些被他討好巴結的人背地裡也要罵他幾句奴顏婢睞。
可偏偏就是這樣一個人,能把陰晴不定的皇帝的心思猜的清清楚楚,在伴君如伴虎的位置活的如魚得水。
太子對外的形象一向是嚴氣正性,不與這種奸臣多來往。但眼下的情形,嚴孤山倒覺得可以暗中牽上這位鄭大人的線了
然而,嚴孤山的這一想法很快在東宮中引起了波動。
“殿下,鄭長憶乃朝中有名的奸臣,與他結盟恐怕會招致非議。”一位年長的謀士勸道。
另一位謀士也緊接著說:“殿下,鄭長憶野心勃勃,若與之結盟,無異於與虎謀皮,請您三思。”
嚴孤山聽著謀士們的話,心中雖然明白他們的擔憂,但也清楚當前局勢的緊迫性。他需要盟友,即便是那些名聲不佳的人。
“各位的擔憂,我自然明白。”嚴孤山沉聲說道,“但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需要集結一切可以集結的力量。鄭長憶雖然名聲不佳,但他在朝中的影響力不容忽視。諸位不妨先看明日早朝此人的態度,我有一種預感他不會輕易放過這個機會”
謀士們相互交換了一個眼神,雖然仍有疑慮,但也知道自己的太子是個有決斷的人。
“殿下英明。”謀士們齊聲說道,儘管心中仍有保留,但也接受了嚴孤山的決定。
第二天的早朝,金鑾殿內氣氛緊張。昨夜太子被軟禁的訊息如同一顆石子投入表面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層層漣漪。大臣們議論紛紛,猜測著皇帝此舉背後的深意。
皇帝坐在龍椅上,環視著朝堂,他的目光最終停留在鄭長憶身上。在他眼裡鄭長憶可不是什麼奸臣,這分明是又有謀略說話又中聽的大忠臣。
“鄭長憶,”皇帝的聲音在大殿中迴響,“太子被軟禁一事,你有何看法?”
鄭長憶步出朝班,他的目光沉穩,心中卻在快速盤算著如何應對。他清楚皇帝軟禁太子的原因,這是他重生後獲得的洞察力。
“陛下,”鄭長憶緩緩開口,聲音平和而充滿自信,“太子被軟禁,臣以為此事是陛下明舉。臣聽聞太子殿下自從回京一直與工部交往甚密,恐怕是想在交還軍權後再在朝中攬權。”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響起了竊竊私語。工部尚書的臉色瞬間變得蒼白,他急忙出列辯解。
“陛下,鄭大人所言純屬臆測,工部與太子之間絕無不當往來。請陛下明鑑!”
鄭長憶面對工部尚書的指責,不慌不忙,他當然知道這是空穴來風的臆斷,但是他就是想在這個關鍵的節點上走一步亂棋,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他再次步出朝班,面對眾臣,語氣從容:
“大人,本官並無他意,只是出於對朝政的關心。眾所周知,太子近日對工部的事務頗為關注,若非有不正之風,又何必懼怕徹查?”
工部尚書氣結,卻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話語反駁。此時,其他大臣也開始紛紛表態,朝堂上議論聲四起。
“鄭大人,你這話未免太過武斷,難道對太子的關心也成了罪過?”一位與工部尚書交好的官員出言相助。
鄭長憶微微一笑,他早已預料到會有這樣的質疑,心中已有對策:
“本官並非此意,只是提醒陛下,朝中若有不正之風,應當及時糾正。太子是國家的未來,更應以身作則,不是嗎?”
朝堂上的氣氛愈發緊張,鄭長憶的每一句話都像是在火上澆油。皇帝的眉頭緊鎖,他的目光在鄭長憶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