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第1/2 頁)
鄭長憶聞言,心中一驚,眉頭緊緊皺起。他沒想到在這關鍵時刻,銅州太守竟然棄百姓於不顧,臨陣脫逃。他看著馮校尉,沉聲道:“此事非同小可,太守逃跑,這銅州的事務該如何處理?”
馮校尉咬了咬牙,說道:“如今只能我們先盡力維持秩序,救助百姓。等朝廷的進一步指示。”
鄭長憶神色凝重,問道:“如今前線的戰事如何?”
馮校尉握緊了手中的佩刀:“回大人,那惠城之前被荊蠻炮轟,城牆多處受損。城門被轟開後,百姓少數逃到涯城這裡,那些沒來得及跑的……荊蠻把人都趕到宗廟那兒,放火燒了整整一夜……”
“太子所帶軍隊前日抵達銅州惠城,雖太子殿下將惠城內的荊蠻打退,但荊蠻只是暫時退卻,隨時可能再度來襲。且周邊地區仍有不少流竄的荊蠻散兵,對百姓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太子殿下已下令加強惠城的防禦,同時派遣部分軍隊清剿周邊散兵。但如今銅州太守逃跑,地方管理陷入混亂,百姓人心惶惶,物資調配也出現諸多問題,形勢依舊嚴峻。”
鄭長憶眉頭緊鎖,思索片刻後說道:“當務之急,需儘快恢復地方管理秩序,穩定百姓情緒。你可多派士兵巡邏,確保百姓安全。同時,我會盡快整理物資明細,合理安排發放,以解百姓燃眉之急。”
鄭長憶聽著馮校尉的彙報,心中思緒萬千。他的目光緩緩掃過馬車周圍那些被戰爭波及的百姓,他們面容憔悴,眼神中充滿了無助與恐懼。
他轉頭看向馮校尉·:“馮校尉有擔當又能服眾,我看……”
鄭長憶欲言又止,隨後轉頭看向吏部侍郎。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升遷調動,雖然按規矩管不到武官,但皇帝派他南下的目的肯定有對地方官員進行適當調整這一層考量。
委派官員這種話鄭長憶沒資格說,就看這個吏部侍郎肯不肯擔責了。
吏部侍郎能幹到這個位置也是人精,他雖然脾氣差,但大是大非還算能拎得清。
他看著鄭長憶的眼神,又掃視了一圈周圍的百姓和混亂的局面,當即表態:“既然太守舍下一州百姓出逃,那就由校尉暫代太守之職。眼下關頭,官位不便更改,校尉大人除本職工作外再多加以管理民眾。本官與鄭大人也會從旁協助。”
馮校尉聽到這個決定,也是神色一凜,道:“末將定不負眾望,竭盡全力管理好銅州,保護百姓,為朝廷分憂。”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馮校尉迅速組織起士兵們投入到各項救災任務中。他將一部分士兵安排去加固城牆,以防荊蠻再次來襲;另一部分士兵則協助百姓清理廢墟,搭建臨時住所。同時,馮校尉還加強了城中的巡邏,確保百姓的安全。
吏部侍郎靠著官場的人脈和經驗,積極與周邊地區的官員聯絡,爭取更多的物資和人力支援。他還起草了奏摺,詳細彙報銅州的災情和救災進展,請求朝廷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援。
鄭長憶則負責統籌物資的調配和發放。他仔細核對朝廷撥付的物資明細,讓軍隊押送糧草趕往前線,其餘的物資暫且留在涯城大倉,然後組織官府內的官員列出細明。確保每一份糧食、衣物都能準確地送到最需要的百姓手中。他還組織起一些有經驗的百姓,共同管理物資倉庫,防止出現貪汙和浪費的情況。
他們現在是在銅州北部的涯城,此地距離那炮火連天、硝煙瀰漫的惠城不到八十里之遙。空氣中似乎時刻都充斥著戰爭所帶來的刺鼻硝煙味與緊張壓迫感,彷彿無形的巨手緊緊攫住每一個人的心臟。
鄭長憶由於連日來的舟車勞頓,身體極度虛弱,這幾日一直咳嗽不止,這一日,他感覺身體稍好些,便不顧眾人的勸阻,親自前往街心粥鋪施粥。
當他來到粥鋪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心痛不已。瘦骨嶙峋的百姓們排著長長的隊伍,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渴望和期盼。那一張張憔悴的面容,彷彿在訴說著無盡的苦難。鄭長憶看著這些百姓,心中滿是憐憫,他無法想象身處惠城的百姓過著怎樣的日子。那裡戰火紛飛,百姓們所面臨的困境必定更加艱難。
這兩日,每到夜深人靜之時,大地偶爾會傳來微微的震顫,那是惠城方向傳來的炮轟之聲。那炮聲猶如悶雷般在寂靜的夜空中轟然炸響,每一聲都彷彿重錘一般狠狠地砸在人們的心尖上,讓人膽戰心驚。
鄭長憶幾次從夢中驚醒,滿頭冷汗,想起嚴孤山就在前線殺敵,就心慌的徹夜難眠。
涯城這邊鄭長憶把工作安排完,就要奉命去前線惠城了。
他跟吏部侍郎和馮校尉